台灣對外出口在連5季正成長後,今年第1季轉為負成長,進口也是連2季衰退。財政部於月初公布4月分出口,較去年同期大減一成多,為5年半來單月最大減幅。一向以出口導向的小型開放經濟體,出口持續數月衰退,也為未來的
經濟成長埋下隱憂。坦然言,影響出口的因素不一而足,除了匯率、油價、物價等總體變數外;產業
競爭力、供應鍵消長挪移及全球經濟成長亦為關鍵。
前有強敵後有追兵
進一步言之,台灣出口至大陸與香港的比重,占我總出口的比重將近4成,然大陸經濟在去年創下24年新低,今年第1季的GDP增長僅7%,自然影響很大。然必須注意的是,大陸已積極發展電子業供應鏈在地化,徒使台製零組件面臨被取代的壓力;再則是《中韓
FTA》一旦完成簽署並生效,台灣的面板、工具機、石化及汽車零阻件等重要出口產業,將因關稅競爭而受到威脅;還有許多台商工廠,外移至東南亞,也造成相關訂單減少。這些問題若不解決,出口恐怕難有起色。
其實,紅色供應鏈崛起並非未來式,而是進行式。論者謂,一場紅色供應鏈風暴正衝擊台灣科技業的未來,也將消蝕經濟成長。進一步言之,工具機是工業之母,不論是基於國防安全、或是產業發展的需求,都少不了它。大陸近幾年來,已將工具機視為待培養的民族工業,傾力扶植本土工具機業者,目前,陸產工具機的市占率已提升至7成,正影響台灣工具機的出口產值。
另外,大陸為發展面板業,不斷地從台灣挖人才及技術,其技術及品質早已非吳下阿蒙。華星光電在2012年做出全球最大的110寸液晶電視,是大陸在全球第一次技術領先;又「聯想」、「中華酷聯」、「小米」等大陸本土品牌崛起,更帶動觸控面板等相關零組件供應鏈的大量本土化。加上大陸於2007年的十一五計畫中早將面板產業列為重點扶植產業,並設下今年本土製造的面板達8成的目標。在前有強敵、後有追兵下,對台面板產業將是雪上加霜。
台供應鏈優勢流失
大陸對本土零組件供應鏈的扶持亦不遺餘力,早在十二五計畫中,就喊出2015年筆電零組件的自製率要達3成,加上微軟跟英特爾也跟中國大陸合作,扶植白牌平板勢力,讓其壯大。且大陸零組件在蘋果供應鏈的供貨比重拉高,也逐漸影響台灣同性質的廠商。
尤有進者,大陸也正全力推動及扶植半導體產業,並集中於上游的IC設計;他們除了進行相關技術整合外,一則有龐大內需市場的優勢,再則是其國際市場市占率不斷提升,進而成為後起之秀。台灣的晶圓廠產能目前雖居全球之冠,但需面臨日本、南韓及大陸急起直追的競爭壓力。
台灣外銷訂單中,來自大陸及香港的訂單,已連續兩季下滑,顯示中國大陸在地化的「紅色供應鏈」已逐漸成形,台廠供應鏈優勢正逐漸流失。
面對供應鏈漸被大陸取代、出口衰退的困境,台灣應加快產業創新及升級轉型的腳步;包括工具機、金屬加工及3C等,台灣有超過一半的製造業會與工業4.0有關,應善用這優勢好好發展;此外,「機器人」、「雲端計算」及「醫療器材」等3大科技產業,是中研究評估最有利基的3大產業,亦應積極協同發展;同時,也要設法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才能消弭衝擊,並成為台灣下一波經濟成長的引擎。
(本文刊於20150515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