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從事派遣工作的下層勞工。)
台灣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2.1%,居亞洲四小龍之冠。行政院主計總處將今年
經濟成長率由2.19%上修至2.46%,同時預測明年經濟成長率2.59%,國內經濟「穩步走升」。對於臺灣GDP持續成長我們一則以喜,但也對實質薪資長期停滯感到憂慮。
過去以來,臺灣經濟發展一直汲汲營營地追求數字成長,在全球化的競爭趨勢下,資源重新分配中忽略了中小企業,資本家財富快速攀升,中產階級失去
競爭力,而淪落到中下階層,導致台灣「M型社會化」現象日益嚴重,基層的庶民只能追求那卑微的「小確幸」,因此「庶民經濟」已經引起近幾年深陷
低薪、低成長的台灣社會廣泛共鳴。
「庶民經濟」,就是指與普羅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經濟活動,包括食衣住行育樂等行業,尤其是集中在製造業中的傳統產業與非金融業的各種服務業,相較於半導體、智能通訊等高科技產業,進入門檻較低,基層民眾相對容易進入這些行業就業或創業。庶民經濟能讓基層民眾更容易感受得到或直接受惠。
推動讓庶民有感的庶民經濟該如何著手呢?一是發展觀光的產業鏈,讓人進得來。觀光是帶動整個庶民經濟非常重要的一塊,俗話說的好,人潮就是錢潮,透過發展郵輪觀光、國際認證馬拉松賽事與各縣市特色產業帶動國內外觀光熱潮,大批能讓旅館、餐廳、夜市攤販等行業都生意興隆,甚至農業也能做起觀光農業、文化產業也可以透過文化觀光或文化創意共享紅利,普羅大眾都能雨露均霑。
二是全力開拓農產外銷市場,改善農漁業生計。目前農林漁牧的產值僅2100多億元,約佔全國GDP的1.3%,但就業人口就佔全體就業人口的5%左右,而這部分的民眾卻是「全球化」、「M型社會化」受衝擊最大的一群人。因此,全力開拓農產外銷市場,改善農漁民生計,民眾最有所感。
三是發展中小企業。台灣產業結構以中小企業為主,在143萬家中小企業中,有七成是微型企業,自身資源有限,卻雇用最多的基層勞力,也是絕大多數庶民生計之所依,而今年台灣經濟在
美中貿易戰、陸客不來等衝擊或不確定環境下,加上明年月薪、時薪
基本工資「雙漲」的經營壓力,若無適當的配套措施,如降息、鬆綁、減稅等,這些小型或微企業恐產生經營困難等連鎖效應,因此要以更大力度助其因應危機,以國家力量協助其提高競爭力與發展擴張。
四是抓住新形態的代工經濟興起。過去的代工商機包括聖誕燈、玩具、裁縫、郵寄等。不過,目前社會日新月異,代工的經濟型態也有所改變,包括網拍、個人工作室(SOHO族)、網紅、直播等。這些工作型態不論是專職或兼職都是改善所得,婦女兼顧幼年子女,以及老年人排解無聊生活與賺取零用金的工作方式之一,也是提升「庶民經濟」的重要一環。
最後,盡速盡快讓醫療、教育與影視等服務業國際化,把餅做大。鄰近的南韓、新加坡與香港的服務業不論是實質GDP與實質薪資都呈現高成長,反觀台灣的服務業,實質GDP與實質薪資都呈現停滯,甚至是台灣低薪的元凶。最大的原因就在於韓國、新加坡與香港將醫療、教育與影視等服務業國際化,包括招攬外國人到南韓進行醫美服務、開放外國學校在新加坡設立分校並吸引外國人來就讀等。台灣服務業應借鏡南韓、新加坡與香港,發展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業並加強對外宣傳,把服務業的餅做大,這才能創造最大的商業價值,翻轉台灣的經濟,擺脫低薪的魔咒。
(本文發表於2019年9月18日工商時報名家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