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相關研究,未來全球均溫每上升一度,前10%強降雨的強度將會增加1.4倍,氣象專家更提醒,未來台灣隨時有可能一個颱風或一個鋒面的雨量,會在兩天甚至一天,就把一年的雨量降下來,足見在未來極端氣候增加可能引發無法預知的災害樣態及破壞程度的猛烈衝擊之下,以及可能引發災害對維生基礎建設災害樣態及破壞程度,我國現有的國土保安、氣候調適、防洪防災措施,已面臨極大的考驗。
台灣位於環境敏感地帶,不僅颱風、豪大雨多,地震也多,尤其921大地震過後,國土更加鬆動及脆弱,然而觀察台灣國土的開發問題,由於過去規定較為鬆散,因此也開發的比較多,雖然這幾年都已嚴格要求,但歷屆執政政府仍無法解決管制無效的亂象;且面對瞬時性、大範圍複合式災害(如日本311震災、地盤下陷、海嘯、火山復甦、核災等災害同時發生),也始終沒有脫離傳統僵固化組織分工的機制。我們有很多國土與防災政策統合協調與災害防救的執行單位,中央災害防救委員會、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國防部、內政部、經濟部、農委會、交通部、消防署、環保署、地方政府,但是卻難以在即時時間內,號召、資源整合、相互支援。另外,政府已於今(105)年通過國土計畫法,並持續推動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同時配合行政院組織改造,推動設置國土安全署與災害防救署,強化執行災害防救業務,惟相關條例近幾年來遲遲無法通過。
墨菲定律(Murphy's Law)告訴我們,「事情如果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而且可能經常發生。」。因此,如何有效預防及應變,強化各部門間的協調、合作與溝通,以全災害管理(All-hazard management)的理念,整合各部門資源,落實執行各項減災、整備、應變、復原工作,乃為當前重要課題之一。
近日,行政院院長施政方針報告也提出有關結合政府與民間力量強化複合型災害防救能量、健全災害防救體系等政策,且經過這次桃園機場淹水事件的經驗,要求各政府機關將具體檢討災害防救機制,以及災害防救應變計畫與落實相關防災演練,以便真正解決問題,的確是我們全民之福。然而在極端氣候不斷發出警訊下,為了讓全民能安居、安全與安心,建議中央、地方政府除了解決過去傳統僵固化組織分工的機制問題外,應儘速健全一條鞭體制外,也應以新思維,重新檢討並思考國土保安、氣候調適、防洪防災各項措施。包括:治理國土優先復育地區,檢討現有山林、水土、環保等各層面法令,並落實執法,如非都市土地及大都市邊緣違規農業區、工業區,以及運用最新資訊科技發展,以及持續強化災害資訊之快捷傳遞,以迅速掌握災害變化並可研擬即時性行動因應對策等。
(本文發表於2016年6月12日中央網路報星期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