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報導的產業新聞,正逐步揭露痕亙眼前的現實衝突。就在上個星期,
美國派駐德國大使,格瑞尼爾(Richard Grenell),就華為參與德國的5G建設和其基礎設施安全性,提出顧慮和警告:聲稱若是德國政府允許華為公司的技術參與,則在完成第5代行動通訊網路的建設之後,未來美、德分享情報的層級與範圍,均將採取必要的限制措施。
總理梅克爾旋即在本周一做出回應,關於德國自主制定5G建設的安全規範,還是會與美方的對應機構,做好事前的磋商、諮詢。
主要的國際機構,像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紛紛做出景氣看壞的全球成長下修。在杜拜舉行的世界政府峰會上,IMF主席拉加德女士(Christine Lagarde)說:「目前的全球經濟發展,烏雲罩頂,只要再來一道閃電,就能颳起金融大暴雨;在
經濟成長不如預期之下,各國都應就風暴來襲做好準備。」
拉加德也認為美國和中國的貿易衝突,已經影響到全球貿易的進行,更波及投資者的信心和金融市場。當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債務都負擔沉重之際,貸款成本的持續上升,即會構成嚴重的風險。她也薦請各國政府,避免採行保護主義的相關措施。
於今年二月底,即使中、美高層先後在公開場合上,就談判的指導原則下達指令:貿易戰,必須快速落幕。同時,雙邊談判的結果,就是貿易協議;而不能只以備忘錄的性質來看待。
對於擅長口水戰的
川普總統,只要能取得發言優勢,得理自不饒人;後續紛擾,都能靠拙劣行徑做到軟硬威逼。俗話說的好,先上車,後補票。如何擺平糾葛和重做分配?不過是江湖道上的伎倆應用啊!要文明的,惡人先告狀也行,一上媒體就難說個分明;要耍陰的,街頭堵人勒索的劇碼,都可以照套、照演的。
當政治聯盟之下的歃血結合,與主從控制的思考,插手到經濟決策時,此時該被納入的決策變數,無論其類型、基本態樣與問題範圍,都會產生奇妙的轉變。更何況行政查緝一旦發動,以政府名義將人、貨做了扣押;弱國自是無外交,對比戰爭的勝負考量下,縱有萬般強人所難的要求,都不為過的。
慶幸的是,在長期共榮的期待之下,中、美雙方終將走向和解互信,自然是必要的道路選擇;至於在貿易戰之後傳聞開打的所謂科技戰爭,則恐怕要誤判情勢了。究其實,主導全球利益分配和參與身分的給與,是國際盟主做好控制,遂行其恩威並濟的唯一權柄。
川普總統發動中、美貿易戰的首要目標,並非鎖定在要爭取科技應用與技術擴散的主導權上。
眼前中、美對峙的態勢,依舊模糊難料。但一方面,
台灣缺乏在電力、水資源、土地和勞力的廉價供應,既是原生之罪,更是諸多決策錯判的惡果;再則,日幣大幅貶值之後,東亞國家的
競爭力道,自然增強許多。更何況,韓國半導體業不僅有品牌獲利做保證;更逐步取得做好代工服務的最關鍵,那就是能贏得給單大廠的必要信任。
電子組件的製造與IC設計服務的出口,曾經是帶動台灣投資形成與研究發展的強力推手。然而,無論中、美關係如何的曲折往前,台灣在東亞供應鏈的過往地位,終將被逐步弱化。
(本文刊載於2019年3月15日Yahoo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