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行政院主計處調查指出2004年台灣地區共計有708萬戶的家庭數,這其中的單親家庭戶比十六年前增加一倍,計有54.8萬戶約占整體家戶數的7.7%;再者,家戶內有未滿18歲子女的單親家庭共有十六萬多戶,這其中以母親為經濟戶長的共有十二萬多戶,占七成五左右的比重,不過,男性單親戶也有逐漸增加的發展趨勢,顯然,對於單親之非典型家庭的運作現象,是有它嚴肅思考的必要。
慣常將單親家庭(single-parent family)界定為一住戶裡有父或母因離婚、分居、喪偶或未婚,和其18歲以下的未婚子女同住者;連帶地,突顯『家變』、『殘缺』、『受害』、『弱勢』、『失能』與『剝奪』等等的負面特徵,亦點明出來對於單親家庭的論述思考還是比較是偏重在單親結果的事實判斷,而非何以會是單親的原因探究,也就是說,單親是一項事件發生的結果,但是,單親的既定事實卻是涉及到之前的家庭危機以及之後的生活適應等等一連串的遭遇歷程。準此,對於單親成為一種超乎個體層次的社會事實,是有必要將單親還原作為一種動態之事件與情境的處遇過程,否則,任何悲情式的道德指稱,不僅無助於單親家庭生活困境的真正解套,反而是徒增了對於當事者更多的人身譴責(blame the victim)甚至於內化成為一種歸咎於個人過錯的「受害文化」(culture of victimization)。
準此,無論是女性戶長或者男性戶長的單親家庭,思索的重點並不全然在於戶長本身的性別,而是要回到單親戶還是一種家庭型態的論述思考,也就是說,要正視的是從雙親家庭到單親家庭之結構、組成、功能、內涵等等運作層面上的蛻變,以直指出來當前家庭本身極端的脆弱與不穩定,以此觀之,一套用來捍衛家庭得以良善運作的政策綱領與服務網絡,這才是檢視單親家庭現象時所需兼具的思考格局。總之,如何嚴肅地看待「家庭」在快速社會變遷底下的量變與質變,畢竟,家庭成員人數的削減意指著家庭生態系絡支持力量的衰弱,至於,生活世界裡所必須要運作履行的家庭功能,更讓單親家庭有著較高的機率以成為高關懷的危機家庭。
表:台北市單親家庭服務一覽表
提供項目
|
服務內容
|
托育與照顧服務
|
1.特殊境遇婦女之子女教育補助:其子女就讀立案之公私立高中職學校者,予以補助每人每學期百分之六十之學雜費。
2.特殊境遇婦女兒童托育津貼:就托立案之私立托教機構,得申請每人每月補助1,500元的托育津貼。
3.特殊境遇婦女子女優先進公立托教機構。
4.低收入戶及危機家庭兒童托育補助:6歲以下兒童(含緩讀生),每人每月最高補助6,000元整,惟年滿五歲領有教育券者,每人每月最高補助5,200元整;國小一至二年級兒童,每人每月最高補助4,500元整;國小三至六年級兒童,每人每月最高補助3,500元整。
5.臨時托育補助:每月以40小時為限。
6.弱勢家庭兒童優先就托市立托兒所。
|
居住服務
|
1.免費借住平價住宅。
2.低收入戶1500元房租補助。
3.單親婦女中途之家--慧心家園。
|
就業服務
|
1.就業服務:就業輔導(個案管理);就業諮商;職業心理測驗;就業促進津貼(求職交通津貼、臨時工作津貼、訓練生活津貼、創業貸款利息補貼、就業推介媒合津貼);創業輔導;各揰就業研習班;失業給付申請、認定、再認定。
2.職業訓練:公共職業訓練;職業職訓券、電腦學習券;訓用合一(含職前訓練);各種技能檢定。
|
單親家庭輔導
|
個案管理、福利諮詢、心理諮商、免費法律諮詢、團體輔導、親職成長講座方案等。
|
經濟服務
|
1.緊急事故發生時的短期生活補助:婦女緊急生活補助、急難救助、困苦失依兒童少年生活補助。
2.長期之生活費用補助:低收入戶生活補助、育兒補助。
|
原始資料來源:台北市社會局網站,2006.07.25。
最後,扣緊從貧窮女性化、貧窮男性化到單親家庭貧窮化的發展趨勢,一方面指陳出來是有必要將現行偏重在女性戶長的單親家庭政策予以分流區隔化,畢竟,之於女性單親戶的諮商輔導、經濟扶助、職業訓練、庇護安置、法律服務、醫療補助以及之於男性單親戶的托育照顧、課後輔導、親職教育、成長團體、家庭支持、生活適應等等的技術層次,確實是有它在福利項目設計以及服務輸送上的詳實檢討(見上表),不過,如何正視單親本身的羸弱性,據以建構出來涵蓋經濟安全、職業安全、健康安全以及社會安全之整全多層的支持網絡,這會是避免單親與貧窮相與結合而成為一種宿命式的因果關聯的必要作為。
總之,從貧窮女性化到貧窮男性化乃甚至於是否會惡質以演變成為所有單親家庭貧窮化的發展趨勢,這多少已經警示我們現有的社會福利政策以及相關家庭福利法規的不足、闕如,或許,較為務實的做法除了是推動破除單親家庭包括「離婚的父母都是有問題的!?」、「單親家庭的孩子都是有問題的!?」、「別人幫助我只是在可憐我!?」、「爸爸媽媽離婚,好丟臉喔!?」、「家裡都這樣了,做的再好也沒有用!?」等等污名化的人文迷思外,關乎於單親家庭包括福利需求與運作內涵以及性別年齡、單親成因、單親生涯、教育程度、就業狀況、經濟條件、社會支持與關係網絡等等屬性特徵的縱貫與橫貫性研究,都有它積極以對的必要性。
誠然,單親不必要悲情,但是,除了不斷裝備自己的心理建設外,作為最終父母的國家公權力,對於單親、失業、貧窮、暴力之類的高風險家庭是需要政府更多的積極性作為!?
〈本文謹代表作者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