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2012年台灣大學校門。)
大學不但是社會的縮影,也是世代交替最常見的地方。每一年六月送走一批社會新鮮人,九月又迎接一群大學新鮮人。然後大學教授們,必須思考如何使出渾身解數來吸引台下年輕人的目光,以便激起學習的熱情與好奇心。當這群擅用文字抽象思考的X世代(戰後嬰兒潮之後),遇到長年活躍在鍵盤與社交媒體的Z世代(一九九七——二○一○年間出生),兩代間互動,形成大學校園中有趣的畫面,值得一窺究竟。
近年來,筆者教授教育史課程,嘗試讓Z世代透過“我要上學”主題,去了解不同世代的教育觀。過程中以翻轉教育理念,設計學習活動,比較古今中外教育理念、學校制度、人才選拔,課程教學與女子受教等議題。值得一提的是,透過一次期中作業,要求學生去訪問一位比自己大五十歲的長輩,與比自己小五十歲晚輩的上學經驗。評分標準包含:訪談題目的設計,長輩的歷史背景與人物描寫,晚輩人物的想像力,是否符合教育史的脈絡等。透過訪談主題、訪談題目與回答、受訪者的歷史時間軸、訪談心得、與教育史的連結,以及參考資料或圖片等撰寫規範,完成一段世紀教育之旅。過程中,年輕人必須主動尋找家中的長輩,甚至拜託久未聯繫的中學老師、海外的年長親友、同學的父母等的支援。透過視訊或親自訪談,許多高齡長者如祖父母、失聯的老校長等受邀參與這份作業,在共同的話題中,兩代間重新有了連結:長輩們有機會分享過往上學的甘苦記憶,細數昔日的家庭、學校與師生情誼。透過長者的時光隧道,這些Z世代們,間接體驗到平常只有教科書或電影中才有的珍貴歷史紀錄與畫面!從這群七十歲到一百○二歲受訪長輩的口述歷史中,可以看出:不同世代雖然成長環境有所差異,但對於上學這件事,依然寄予厚望,甚至因為上學而改變自己的人生!
如果說長輩的訪談是感性的世代對話,那麼晚輩的上學情景,則必須參考更多對未來世界的推測,與個人豐富的想像力!以下摘錄Z世代對於二○七○年我要上學的預測:
這一年的大一新生,早已進入強人工智慧時代,所有的事情都可經由人工智慧(AI)自動完成。相對於二○二○年的弱人工智慧時代,AI雖能處理高速運算,但需要人類提供資料來運作,人類依然有掌握權,現在已經進入強人工智慧時代,電腦發展出自己的意識,能夠累積經驗,自行決定行動。此時人類已經發展出與機器和諧相處的模式,其中的關鍵是
高等教育。這個年代的大學,早已將重點擺在學生的自學方式上,透過AI高速組織能力的協助,為每個學生規劃出專屬的學習計劃,校際間(包括國內外)更是充滿各種跨域學習機會,此時多數教授會開放AI資料庫給修課同學,讓選修者從中自行安排各自的學習需求與進度,最後通過教授的多元評核,完成修課認證。例如,某系或某領域的大一新生,可以先與指導教授討論未來四年或數年的學習方向,在A校規劃基礎學的課程,到B校規劃通識課程,在C合作公司進行觀摩實習等。經過一定期間的課程組合學習,通過原學校的畢業條件(如:考試、專題製作、實習等),拿到文憑。
如果,未來的大學強調透過AI自學為主,那麼傳統的師生關係、校園文化等是否也將全然改觀?從這些Z世代的想像中,顯然有所保留。許多人認為,未來個人可以透過AI,充分取得各種學習資源,並能隨時隨地與各地人士進行聯繫交談。為此,大學將重新賦予嶄新的任務,轉變成提供師生交流、運動競技、藝術創作、操作實驗等人際互動場域。校園中透過自動清潔系統,營造舒適空間。課堂上,AI從旁輔助,如完成演講便立即投射影像,讓學生可以即時透過立體畫面完成學習。
在上述橫跨一個世紀的教育探索中,多數人認同學校最重要的任務依舊是培養學生“欣賞”、“創意”、“合作”與“內在感受”等特質。這些都是世代間珍貴的經驗交流。
(本文內容刊登於2021.07.05澳門日報第C7版教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