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本土語言課綱審議通過後,因為108課綱課程受衝擊、師資不足等問題,已使學校教師們備感困擾。根據《國家語言發展法》第九條規定,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應於國民基本教育各階段,將國家語言列為部定課程。於是,過去僅止於小學的鄉土語言課程,將於111學年度延伸到國高中,不但列為必修,而且還可能影響升學,更讓家長們憂心忡忡。
今年年初教育部宣布要修正108課綱,將本土語言列入中學課程,就有學者專家批評,這是文化部霸凌教育部。為了安排本土語言課程,勢將剝奪彈性課程,消滅108課綱的最大亮點。
其實,早在小學實施鄉土語言課程時,就有不少人抱怨浪費時間,因為絕大部份的孩子下了課後,都不會再使用它。更嚴重的是,為了安排課程,不得不減少國語及英語的學習時數,是否因此拖垮必備的語言能力?一旦延伸到中學,未來整體
競爭力會不會因此下降?值得觀察與注意。
語言是溝通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載體。語發法制定的宗旨,係為「尊重國家多元文化之精神,促進國家語言之傳承、復振及發展」,可見是以文化為目的。支持在學校開設本土語言課程的人,往往對戒嚴時期的國語推行運動深惡痛絶,因為它打壓了本土文化。過去在學校講方言就要受罰的慘痛經驗,更是記憶猶新。語發法的制定與推行,或許有彌補這些有形或無形的傷害的作用吧?
可是,如果從「溝通工具」的觀點來看的話,那就無可避免地與文化相衝突了。為了便於政令推行,世界各國政府多半會選擇最強勢的語言做為通用語,即使沒有特意採用,也往往會自然獨尊一語。如此勢必造成不同語言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悲劇。這是殘酷的事實,或也可說是不得已之惡。為何世界各國孩子都要學英語?因為它是強勢語言。如今越來越多老外爭相學中文,當然也意味著中國的競爭力越來越強。
儘管語言必須面對所謂「強者勝、弱者敗」的現實,卻並不表示應該放任弱勢語言滅亡。為了維持文化的多樣性,有必要保護稀有語言,這跟保護稀有動物、維持生態平衡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弱勢語言的維護與傳承,應該是一種文化資產保存的概念,但若變成全民運動,恐怕得慎重考慮它的成本效益了。
世界上的母語復振,只有一個成功的例子,就是希伯來語。這是因為猶太民族有堅定的宗教信仰,以色列全國上下一心,才能克服重重阻礙所致。不僅如此,以色列也是世界各國當中,能以小搏大的稀有例子。然而,該國也為此付出很大的代價。他們全民皆兵,團結一致,齊力對抗四周的阿拉伯國家,因而國民隨時都處在緊張的備戰狀態。試問,
台灣有同樣的實力、毅力與決心嗎?
(本文曾登載於2021.12.16聯合報專家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