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翻拍自中視新聞,大陸推出惠台31項措施。)
大陸發布惠台31項措施,其中有三項涉及金融部分,主要是提供
台灣民眾小額支付服務,如有
兩岸電子支付機構互設據點或市場准入、台灣金融機構發行大陸銀聯卡,另外在強化金融授信上,則有雙方銀行業運用對方的聯徵資訊。針對惠台措施,台灣資金蠢蠢欲動,行政院大動作成立因應小組,提出因應策略,而金管會也推出五階段11項措施,但真的可以擋得住資金外流嗎?
我方政府對大陸一貫的態度是「戒慎恐懼」,卻不知不覺中賠上了企業發展的機會。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認為大陸惠台措施「並沒有(開放)急迫性,在業務上也沒有多大幫助」,這些對台金融措施大陸「無法單方面開放」,仍希望回到兩岸金融監理首長平台來洽談。
依照過去馬政府時期兩岸的各項談判來看,談判前除了須經過冗長的政策討論與研擬過程,談判中還需要以雙方互信做基礎,談判後須經過民意機關的立法及監督,一不小心就會引發特定團體示威抗議。照現在的
兩岸關係與氛圍,顧主委所言的兩岸金融監理談判,可能只是說說得而已,根本不可能談。
大陸惠台措施在業務上有沒有幫助?相信是有的,只是程度上的差別,政府面子上掛不住,只好嘴巴上說沒幫助。在政府的金融因應策略中提到,除徵信服務外,全都是「舊措施」,然而,這些措施或許是已經在做,但是卻沒有明文規定,此次加以明確規定之後,對台商在大陸從事金融業務將更有保障,所以並非沒有幫助。
過去
民進黨靠著收割服貿運動而取得執政,如今卻陷入了困境。大陸惠台措施許多都是當時馬政府時期的
服貿協議內容,對照蔡政府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大陸的「單邊開放」某種程度上也是在打臉蔡政府,想證明當初反對開放是錯的,當越來越多台灣人享受到好處時,蔡政府的壓力就會越來越大,如果不調整路線,將失去民心。
台灣是小型經濟體,要在國際生存必須藉力使力,善用機會、避免威脅。台灣金融業要打世界盃,金融自由化程度是關鍵,面對鄰近的中國大陸經濟體,過度的管制不是一件好事,將造成金融
競爭力的流失。若國內資金不能自由移動投資,則只好另謀出路。政府當局在這一方面不是不了解,否則金管會不會緊急推出五階段11項措施,來對抗大陸的磁吸效應,但是,這些措施看來有些是已經在做的,如當沖交易稅減半、推動稅改方案,有些是宣示性的內容,幫助不大。
面對當前國際經濟局勢的詭譎多變,如世界貿易戰、石油及國際原物料大幅波動等,都影響到金融市場的穩定,以及造成股票市場的劇烈波動。企業在追求利潤極大化之下,投資地區的選擇更加重要,有一明顯的例子是,富士康工業互聯網(FII)將赴大陸IPO。國內資金外流已然是嚴重的課題,如果未來大陸A股納入MSCI指數,
美國聯準會(Fed)持續的升息,台灣資本市場如何還能留得住資金?當前的台灣股市屢創新高,看似一片榮景,實則暗藏危機,八成的外資投資,一旦開始撤離,將造成嚴重的金融危機。
望政府當局能放開心胸,讓金融投資回歸市場機能,並積極謀求與大陸的談判,以金融合作來擴大業務規模,才能與歐美的金融企業競爭,間接創造國際空間與發揮國際影響力,這才是多贏的策略。
(本文刊登於2018年4月1日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