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工學院游保杉院長在前幾天舉行的水資源論壇會議表示:原本預估氣候變遷趨勢導致豐水期降雨會爆量,枯水期更乾旱,現在卻是豐水期可能都不夠多,未來缺水可能是常態。
台灣是全世界第18大缺水的國家,目前部分地區如桃園居民都深受輪流停水之苦,是以引發政客要求以中央經費興建的石門水庫優先供水桃園的荒謬劇。本文試圖探究在台灣的先天條件限制下,可以有那些方法可以改善台灣水資源匱乏的問題,試評析如下:
一、加強集水區之管制,提升水庫清淤技術,協調地方政府加速清淤
台灣因為地形的關係不容易蓄存雨水,新水庫之興建往往遭環保團體卡關,舊水庫又淤積嚴重,我國目前46座主要水庫,設計容量43億多噸,但淤積嚴重,有效蓄水量僅23億噸,無法滿足每年近百億噸用水需求。以石門水庫為例,每年淤積量約342萬立方公尺(方),透過上游陸挖、壩前抽泥和電廠水力排砂等清淤措施,只能清除一半的新增淤積量(約180萬方),水利署表示,目前全台水庫平均淤積率約29.5%,將把握枯旱時機加強清淤,把原定每年287萬方清淤量大幅提升到483萬方。
政府雖投入龐大經費,用抽砂船抽水庫底泥、或用攔砂壩淺層挖砂、動用砂石車搬運,唯八八風災一次就可帶進百億噸淤積,因此除了應加強上游集水區的管制,確實做好國土保育的工作以外,一來要提升清淤的技術,包括:政府目前規劃中的阿姆坪和大灣坪防淤隧道,預計可支援135萬方清淤量,若在11年後全數啟用並配合下游水路清淤,應可期望將淤沙年進出量打平。
另成大水利系多位教授都指出:可運用簡單物理概念「虹吸」技術,利用小船攪刀去攪拌水庫的水與底泥混合,再利用攔砂壩或水庫在上方,與底下排水洩洪道的高低位差,設條管線用電製造抽引力,將水庫泥水的混合液吸出,引導到下層水道自然往下流;另在洪水期間大幅擾動鄰接水力排砂設施上游的水庫底床,也可藉由洪水的重力流帶走淤泥,提高排砂效率。在不妨礙水庫安全的前提下,甚至可考慮「爆破」方式攪動水庫底泥。
二來清出的淤泥要有地方可放,目前各地方縣市首長只會大聲要求中央加速清淤,卻未努力協助尋找地方的大型淤砂堆置場,清淤攸關民生,地方政府不該只出一張嘴要錢,推卸自己應盡的責任。
二、持續汰換自來水管線以減漏
目前漏水率逾22% ,高於
美國的14%、日本7%,每年漏水量達兩座翡翠水庫,但全台須換管線5千公里估需5千億,唯我國自來水價偏低,平均水價約9-11元/度,歐洲國家之平均水價幾乎為我國之2.3至9.4倍左右;即便以自來水費融入平均每人GDP分析後的「水費負擔率」(家庭用水戶每年用水200度之水費,除以該國平均每人GDP)來看,台灣之水費負擔也是倒數第二名,平均約僅佔家庭消費支出 0.5 ﹪~ 0.6%,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所認定標準 2 ~ 4%,且已有近20年未曾調過。而自來水法規定水價應有合理利潤5%至9%,目前平均卻只0.03%,90年至99年甚至負-0.15%,台水借款已破450億,負擔利息驚人,若利息再往上波動恐面臨破產。
唯水電都為人民生活必需品,調水價與油電價格一樣都會得罪民意,勢必遭到反彈,唯不論是要以清淤、汰換老漏管線、以價制量或鼓勵使用再生水的方式節流,或學習以色列以開發海水淡化廠的方式開源,不調水價一來經費難以支應,二來缺乏誘因。
目前六都中台中市漏水率以23%居冠,約大台中地區4天供水量。由於大台中地區包括台中、南投供水區幅員廣大,921大地震迄今,仍有不少地底管線滲漏,持續進行檢漏修漏作業中,是大台中漏水率偏高原因。建議持續汰換老舊管線,並以耐震管線(如撓性)取代以減漏。
三、加強開發伏流水等其他水源的運用
水利專家台大名譽教授甘俊二先生研究指出,農用水大約6成4可迴歸利用,除了直接補注地下水,另有40億噸橫的伏流水可供利用,可裝滿全台水庫兩次。光是濁水幹線農田迴歸水,就有2.8~3.2億噸,足以供應六輕2倍以上需求。
甘教授認為:稻田仍是最佳滯洪池,一般農民習慣的水田湛水深度大約是6公分,一超過農民就會打開田裡水門,避免稻田淹水,但其實應該關掉水門,讓稻田幫忙蓄水,延長洪峰滯留時間,泡水20公分2、3天,水稻並不會因此死亡,又可挹注伏流水與地下水。
他也建議在農地原先大排水管旁,建造淺層阻水牆,截留水田橫向外流的灌溉水,引入現有埤塘或農田做為蓄水池,再媒合用水端計量收費,工業單位就可花錢淨化農用回歸水。
土木技師公會也認為:應積極規劃水源開發,包括:在比較不影響環境生態地區開發小型水庫或蓄水池等方案宜列入考量。
四、提升各級產業用水效率並節水,將農工用水對立改為互相支援
建議農委會鼓勵集中農地、規劃作物區位,擴大農田灌溉單位到6公頃,雖然是大工程,但長期而言不僅可省下灌溉用水與掌水工的成本,把田埂換成土堤,重新分配水路,也有利於大型農機進出。
另工業區也有責任蓄水,例如台南科學園區位處低窪,下雨容易淹水,其實只要挖個蓄水池蓄洪,就可灌溉周邊500公頃玉米田。農工不必為用水對立,而是可以互相支援。
五、統一事權,將農田水利系統回歸環境資源部
農田水利應回歸環境資源部以利水資源統一規畫、管理經營,進行制度、體制的改革,並強化農田水利主管機關之層級和功能,以充分發揮水資源的效率化利用。
六、修改提高海水淡化環評量體標準,鼓勵業者生產測試
經濟部長日前表示,為了長期抗旱,經濟部未來將在北、中、南各建一座大型海水淡化廠,媒體盛誇這是今年抗旱以來最具前瞻性的政策。由於海水淡化廠具有興建容量彈性極大、興建時程極短、占地面積又小且對生態衝擊相對小等優勢,技術成熟,國際成功案例也多,數十年來由於能源回收效率提高,產水耗電量降低了70%,從早期8.5KWH/M3降至目前的2.5KWH/M3,也由於系統設備不斷地精進,單位產水的投資也降低了60%以上,從早期100,000元/CMD以上降至目前45,000元/CMD以下。唯我國只要日產1000噸以上的海淡廠就需經過環評,較諸其他國家過於嚴格,限制了業者生產測試的場所,打擊投資意願,建議將量體標準提高到每日10,000噸。
結語:最近
民進黨剛在立法院通過「非核家園促進法」草案,不但未經公投就封殺核四啟封的可能性,又堵死了核一到核三廠延役的機會,根據分析,一座1,000 MWe的標準電廠,就可以提供2,000 MWt的額外熱能,即便只使用其中1,000 MWt,每天都可以產生700,000噸淡水,足供300萬人使用。目前聯合國正在中東如沙烏地等國引進韓國整廠輸出的核電廠,一方面可以發電,一方面可以淨化海水。民進黨蓄意污名化核能騙選票,以愛台灣之名讓台灣陷入缺水缺電的困境,這種愛令人難以消受,還是少愛一點為妙。
(本文已刊載於4/19中央日報星期論壇)
參考資料來源:
1. 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64408/
2. 2015-04-15工商時報A24 完善海淡技術 台灣刻不容緩
3. 核能流言終結者
4. 2015-04-06 自由時報 A06《星期專訪》成大教授黃煌煇︰台灣頻頻鬧水荒…問題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