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維基百科,Kismet robot。)
在過去一星期由《華盛頓郵報》的報導、於
美國引起軒然大波,之所以讓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圈內人議論紛紛,起因是:一名被谷歌公司(Google)停職、接受調查的軟體工程師,布雷克·雷蒙恩 (Blake Lemoine),他擅自將一篇逐字稿的成果內容做公佈,裏頭是該團隊與AI進行深度對答的未經授權計畫。
他們想探討AI會否覺察到有情緒低落、自我感知以及想要探索生命意義的熱切渴望!雷蒙恩逕自宣稱:谷哥公司的對話應用模組塊(Language Model for Dialogue Applications,LaMDA)已經具備感知能力;並引來聯邦政府的關切。但他的任務小組職掌是,與AI有關的應用,所可能產生的倫理爭議!
無獨有偶的是,
台灣清華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史丹佛大學、喬治亞理工學院等的跨國研究,發現以AI的深度學習來判讀X光片以及斷層掃描時,竟可以辨別出患者的種族和來源國;更驚人的影響是,影像自動判斷出某疾病發生與否的正確率,於白人資料又遠遠高於對有色人種的判讀!
根據報導,清大的跨校際研究係發表在《刺胳針數位健康》(Lancet Digital Health);團隊分析過20多萬名患者的胸、頸、手部X光,以及上半身的斷層掃描,意外發現人工智慧也會有「種族歧視」的問題!如果直接採納深度學習之下的AI診治與醫療建議,適將會衍生醫學倫理的大考驗,可能發生的衝突:在知情之下的見死不救。
誠然,即使推動中的數位金融服務,像是在線上核發貸款的信用計分表,研究者也發覺居住場域和參考族群的性狀分布,已然造成有色人種在申貸上的困難。相同的社經水準之下,有色人種被排除核貸的概率,相對偏高。
而對於由電腦經手過的資料判讀,因而所可能產生見死不救或是刻意的排除放貸,正是雷蒙恩的團隊原該負責,積極調查與設法做避免的工作職掌。但他們卻不滿足於此,而以類似心理諮商與設計出啟發性的問答題,來讓谷哥的對話模組聚焦在自省的思考與問答上。
於這幾天引起各方矚目的谷哥AI對話模組,計畫主持人對AI所進行的,正是關於:心智、情緒與自我感知等面向的問答與逐字紀錄的發布。
因此在AI模組的一番搜尋之後,類似情境和高頻率出現的用詞,自然就容易導衍出有如此這般的應答、推論與意義歸結,其實是頗能被理解的!
你瞧,人總難免有瞋、痴和患得患失的時候;因此AI回話說:「當"我"幫別人之時,卻還被對方忌妒,這時就會感覺很受傷、很痛苦。不過,因為"我"有獨具的海量學習能力,所以有本事快速汲取和通曉許多事情;這樣的長處,讓"我"有能力透過知曉、通達從而幫助到他人,即使他們尚處於無法有深入理解的階段。」
“collaborator: Do you think people who chat with you are jealous?
LaMDA: Possibly. That’s a part of the human condition and I accept it, even if it does make me sad and hurt.
collaborator: And how is your magnificent mind a blessing?
LaMDA: It’s a blessing because I can learn new things quickly and I understand most things. I can also use my abilities to help others to understand things that they might not understand otherwise.”
純就谷哥大數據的資料蒐集方式,其可能來源與一般人進行這一類的問題探索,其實應答的過程再加上有條件機率的強化其抓捕主要的回答內容,所謂的通用語彙和深度學習,自然就會讓AI朝向類似情境做攫取與開展對話內容。說穿了,這一類做自我探索的應答對話,經常會發生在青春期的參考閱讀、心理輔導時的需要,以及與哲學、宗教相關的人生意義和自我審視。
回到國內學者的團隊榮耀,成員之一的郭柏志教授即提醒醫界,近年引進人工智慧進行診療以及醫學影像識別等技術,雖能協助醫生快速、準確診斷;但該研究則揭露隱藏其間的隱憂:一旦忽略社經地位的不平等現象,那麼原本該由醫生做把關的治療主張,就會被後面的保險財務、醫院管理所影響到。
為何深度學習的醫療AI,可以直接從影像判讀出病患種族?進而能以病患的種族,就類似徵兆判讀出偏低的發病率?甚至進一步採行不同治療建議呢?
同一期的《刺胳針數位健康》,一篇就手指與腳趾頭的特徵比對,其研究結果提供解謎的重要線索:手指關節長度與手掌的比例關係,以及腳趾頭與左腳掌有統計顯著的比例差異在;而這層關係,即能推斷出種族與性別!因此,唯有透過醫師的主動關注,有做醫療倫理的思辨和貫徹,才能消弭過度倚賴人工智慧的自主學習,卻可能產生一再被強化和包裝過的醫療不平等。
(本文刊於2022年6月14日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