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近來傲慢的表現,更是令人瞠目結舌,不僅反嗆民眾,甚至也毫不留情的修理謝長廷。謝說他當選後陳馬只能靠邊站,但外人看來這只是夜行吹哨,唱給自己聽的;若說謝當選後,陳不會扮演影武者,恐怕很少人會信。
國民黨若贏,會不會組成一個「外省人」政府,或搞出一個舊勢力大復辟,恐怕仍是淺綠選民與泛藍支持者的夢魘。不分區名單的公布,更強化了這項疑慮。而陳水扁狠招盡出,台灣獨立已成民進黨執政的不歸路,中產階級皮皮剉之餘,謝能否堅持主體性,恐怕還需要有更果決的作為。
面對選民的疑慮,參選人的上上策,應是及早公布當選後的閣員名單,選民才能評估未來的政策走向。尤其,陳水扁執政期間對政務官招之即來揮之即去,滿朝文武缺乏風骨,早已令國人嫌惡至極。當選前公布閣員名單,將可以對總統形成約束,也可阻絕「風派」人士選後鑽營的醜態。此一做法對謝陣營尤其重要,因為能呈現謝營特色的名單,將是擺脫現任總統陰影的最佳辯駁。
民主制度下選民除了因欣賞候選人的人格特質,如是否清廉或本土外,更重要的是希望自己認同的政策未來能實現;有時政策考量甚至重於人選的偏好。是故,候選人雖為注目的核心,但選民卻從未忽略其背後的政策意涵。
由於政策的具體承諾取決於內閣人事,故而負責任的政黨或候選人往往在選前便會公布其未來團隊的名單。例如,英國在野黨的「影子內閣」,負責國會的政策論述與辯論,勝選後便轉化為實際的閣員,選民選政黨與政策幾乎沒有落差。
美國總統選舉雖為個人秀,但政策相當程度上受制於國會委員會,選舉結果並不會對政策造成大衝擊,也因此造成投票率偏低。歐陸許多國家採取聯合內閣,閣員職位只能在選後根據政黨席次與叫價能力才能定案,學者因此批評,這種只能「選人或黨」卻不能「選政府或政策」,已悖離民主原則。
在台灣,對眾多選民而言,真正影響投票傾向的,傳統上還是族群認同。也因此,候選人的人格特質,一直是選戰主要訴求;至於當選者的政策及執政團隊,反而相對受到忽略。但在民進黨執政七年後,選民已逐漸醒悟,「台灣之子」並不必然造就生活的改善,越來越多的選民已開始關注政策。但政策議題飄忽抽象,選民越來越期盼,能在投票前對未來的執政團隊品頭論足。
遺憾的是,兩位參選人迄今仍不願對未來的團隊透露絲毫口風。但沒有這份名單,誰又能為參選人的政策背書?敢於公布這份名單,才最能凸顯領導者的魄力,面對未來兩岸詭譎的氛圍,才是最值得選民支持的對象。要選票,就請拿出名單吧。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
【2007-11-15/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