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美國之音 via Wikimedia Commons)
在冷戰時期,
美國固然仍與中華民國保有正式邦交關係,但美方仍從1955年開始,與中國大陸維持長達15年、136次「大使級」會談,目的當然是拉攏中共不要與蘇聯太近。到1972年時,眼看時機成熟,堅決反共的尼克森毅然決然地打開與中國大陸接觸的大門。
再以
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為例。連主席為了
兩岸關係的永續發展及
台灣的前途,決定向中共伸出橄欖枝,化解
陳水扁執政下的
兩岸危機及僵局,開啟台海關係另一新局。他不自我設限、一切以國家利益至上為最主要考量。
再看看被譽為台灣「民主先生」的前總統李登輝。許多的修憲案及民主化進程都在他12年任內完成,可說居功厥偉。即便是複雜的兩岸關係也因他主導的修憲而有了新的定位;亦即兩岸同屬中華民國領土,隨著臨時條款的廢除也不再處於內戰狀態,否則怎會制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處理兩岸事務呢?
可惜的是,他卸任後的言論卻自相矛盾,聲稱「台灣與大陸毫不相干」、要推動「正名運動」。殊不知,如此國家認同的混淆才是現今朝野對立的最大亂源。
兩相比較,便知兩人視野之高下。
李登輝的愛將、現任
民進黨主席
蔡英文也是如此,多次反覆含糊的兩岸立場不僅讓人摸不著頭緒,連帶也影響她的信賴度。
就以此次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來台訪問為例。蔡英文明明表示願意「在不設前提下,在民進黨中央黨部接見張志軍」,也下令各地方黨部不要發動群眾抗議,好讓國人及中共意識到民進黨的改變。
然而,明明
兩岸經貿協議關乎台灣經濟發展的成敗,也影響其他國家與我推動雙邊自由貿易協議的意願,但蔡英文就是不願責成其立院黨團儘速完成「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及「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實質審查,寧願以拖待變、拖垮
馬英九政府的兩岸政績,好從中獲利。
更可笑的是,民進黨發言人表示,不反對兩岸經貿關係的正常化發展,也樂見與中共進行交流。但實際上卻一再阻撓兩岸協議的審查及進程,根本是嘴說而實不惠、玩弄政治語言而已。
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就說得好:「從陳水扁參選二○○○年總統之後,民進黨已經沒有半個人在追求『建立台灣共和國』了」,批評民進黨內許多政客言行不一,明知做不到,卻要利用台獨口號來騙選票,甚至藉此挑起兩岸的仇視及對立。
對此,身為最大在野黨黨主席的蔡英文,就應該負起責任,好好處理黨內這棘手問題,而不是含糊其詞、以「需建立黨內共識,需要漫長時間」的回應輕輕帶過。這就是蔡式風格,面對國人的任何質問,皆以「尋求共識」為理由迴避,提不出一套足以說服國人的論述,也難怪會被輿論貼上「空心蔡」的標籤。
憂心國事及兩岸發展的國人不禁要問:難道台灣還能再蹉跎、虛耗時間嗎?別的不提,就連馬來西亞、印尼、甚至是越南及緬甸等國家都在迎頭趕上,台灣怎還有時間空等待再來搶食經濟大餅呢?
此次張志軍來台,亦與陸委會主委王郁琦達成共識,待立法院完成「兩岸
服貿協議」的審查後,雙方將即刻啟動後續協商,針對協議內容不足部分進行討論。此次大陸方面甚至首度鬆口同意啟動兩岸區域經濟整合的研究,等於也打開台灣加速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腳步。
這些都是兩岸關係的大突破,也是陸方給台灣的善意,但蔡英文有看到嗎?
兩岸關係的正常往來是台灣推展對外關係最關鍵的一環,也是我們必須最先克服的難關。平順的兩岸關係絕對是台灣擴大國際空間、加入各區域經濟整合的起點,既然有此突破,蔡英文就該帶領在野黨勇於面對此一改變、捉住稍縱即逝的機會。
為了扭轉美國面對蘇聯軍事威脅的劣勢,尼克森不拘泥自己的意識型態,決定與中共進行和解,也改變了當時的冷戰態勢。
尼克森說,「你不可能永遠忽略一個有6億人口的國家。」那請問蔡主席,「我們可以永遠忽略一個有13億人口的政權嗎?」一個完全刻意忽視兩岸關係的在野黨領袖,能是個有能力處理兩岸關係、帶領國家走向世界的領導人嗎?一個總是模稜兩可、莫衷一是的政治人物,真的可以帶領國家嗎?請蔡主席化解我們的疑慮。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
(本文刊載於103.07.05 中央日報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