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高興,「發現台灣公衛行腳」終於出書了。
在光復後短短數十年間,台灣走出戰爭的陰霾,除了創造出舉世聞名的經濟奇蹟外,健康奇蹟也是另一重要成就。甚至誠如書中所言,若沒有「根除瘧疾」這項健康奇蹟,也就沒有後來的經濟奇蹟。半個世紀以來,國人平均於命由一九五0年的四十多歲,增加為目前的七十五歲,這樣的成就絕非一蹴可幾,而是所有前人篳路藍縷,才能讓後來的人得以受惠,活的更加健康。然而,過去在衛生界並未有像本書一般通俗的記載,因此,非常欣見本書的發行,除為前人的心血留下歷史的見證外,也供未能參與其中的後輩緬懷前人的辛苦。
本書的故事讀來津津有味,令人如身歷其境。回首過往,也體會到一件了不起的是。在一九七0年前,台灣既沒有醫療網,也沒有全民健保,許多書中所提重大衛生成就,正發生在那時代,使台灣人的壽命得以大幅延長。從一九五0年到一九七0年,男性增加九歲,女性增加十一歲,對照一九七0年以後到現在,男性壽命增加四歲,女性壽命增加五歲,我們不能不再次對這些前輩表示敬意。
有趣的是,相對於平均壽命的大幅增加,一九五0年至一九七0年間,台灣醫師人力由每十萬人口四十五名降為四十一名。一九七0年以後,在平均壽命增加趨緩之際,醫師人力反而大幅成長,目前已高達每十萬人口一百一十八名。此外,我們今日所見的醫療貴重儀器,如電腦斷層掃瞄儀、核磁共振斷層掃瞄儀、高震波腎臟碎石機等,亦多在一九八0年左右才開始引進台灣,醫療網政策與全民健保政策的推動,則在更這之後。無可否認,醫療對於我們的生活品質有相當大的貢獻,但語言長壽命之間的微妙關係,實在值得深入檢討。
過去許多影響台灣人健康的傳染病,現在已然獲得控制,而台完的健康發展也邁入另一個轉型期,即死亡率低,而且以非傳染性疾病為主要死因。許多研究顯示,社會環境對健康有重大的影響,例如社經發展、社會安定、貧富差距小、人與人間的信任、社會支持等等,皆為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驗證今日的台灣,由於最近經濟不景氣,失業率增高,人民認為社會治安不佳,而自殺事件時有所聞,這更非靠醫療即可以解決的課題。在新世紀之初,回顧前人足跡,前瞻未來,除了全民健保以外,作為公衛的晚輩,我們是不是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去面對這些挑戰,共同為創造健康快樂的社會環境而努力?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本文刊登於90.03.21民生報「醫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