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馬總統提出「識正書簡」乙說,雖然得到對岸的呼應,但卻引起我國朝野論戰。後來,總統府雖提出澄清說法,認為「識正書簡」之說法,用意是希望對岸能認識正體字,這是向對岸喊話。但提出此種澄清說法之前,被詮釋成我方可能採「識正書簡」之做法,此與馬總統過去一直推廣正體字,並以復興中華文化為己任之形象有別,難免引起諸多聯想,更引起在野黨對兩岸統一的聯想,來加以批判。
跳脫政治的紛擾,筆者倒是從另一角度來加以觀察。在馬總統未提出此種說法之前,多數台灣人民,對正體字與簡體字之間比較與高下,已早有定見,且認為正體字理所當然的由台灣所保存與堅持傳承,也深以為傲。我方也希望大陸能對於正體字能重新加以重視,以保存這麼美的文字,而且大陸本身也似有主張鼓勵正體字之使用,以接續中華文化。
只是馬總統提出「識正書簡」乙說後之朝野反應,大多針對總統失言方向進行評論,也讓筆者瞭解到,一旦與自身珍惜且自傲的文字,一旦有可能失去的危機時,才更顯珍貴。
馬總統此時提出此種主張,除了向大陸喊話之外,筆者倒是認為鼓勵民眾學習另一種字體倒也未嚐不可。但對於『識正書正』之一致性,筆者認為應該加以堅持。
馬總統此一說也進一步突顯因為有了正體字與簡體字的對照,才會知道正體字的美好,因為有了失去的錯覺,才會覺得正體字的珍貴。相信許多民眾應該大多是從文字本身的價值、與擁有的驕傲來加以考量。
或許馬總統提出此一概念,即被作為政治運用的工具,在解釋後,可被稍為釋疑。但此一過程,也讓我們瞭解到在兩岸互動的過程中,我們堅持自己台灣本身文化的底線在哪裡,有哪些部分是絕不可跨越的,這應該也是政府在兩岸交手中所要深切思考之處。
(本文經刪減後刊登於中國時報98.06.13 A22版時論廣場)
(本文代表作者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