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小分歧與拆大共識原係政黨政治的重要任務。因此,西方國家很重視政黨間建立對話與合作機制,為政者更費盡心思設法促成各黨派的共識。
然而,台灣民主奇蹟竟然是:執政黨忽視政策辯論的民主意涵,鄙視黨對黨協商的現實需要,國家領導人穩定政局的方法不循正途,卻是極為粗糙且不道德的離間與分化手段。這算什麼樣的政黨政治?
陳總統提出「國家安定聯盟」的構想後,李前總統接著也稱選後要籌組「群策會」。這前後兩任總統的相互呼應並非偶然,幕後的用心也不單純。扁李聯手必會衝擊到台灣未來的政局發展,選後也極可能產生政黨重組的後續效應。
從近一個月來的選情發展,我們做出一項合理的邏輯推論:李前總統始終被民進黨視為選戰期間的利器及選後分裂國民黨的王牌。陳總統之前不計後果地與在野撕破臉,之後又提出安定聯盟的說法,皆與他認為手中掌握這張王牌有關。
扁李聯手的效應已提前發酵。「安定聯盟」與「群策會」構想的首要目標是想分裂國民黨,繼而拉下連戰主席。
民進黨的這個陽謀能否取得預期效果,固然要看選舉結果,但若就政黨政治的常範來看,各黨提名人對該政黨原本具有誠信的契約關係,於今陳總統既不願意承諾選後以黨對黨的對話方式協商籌組聯合政府,各政黨及其提名人就應該在選前做出選後是否用個人身分加入安定聯盟的宣示,選民亦可藉考核政黨與政治人物的誠信,作為投票時的參考。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
(本文刊登於90.11.28聯合晚報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