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總統在2016年就任總統後,為了擺脫對大陸市場依賴,並冀望搭上東南亞地區
經濟成長帶來的契機,於當年6月正式成立「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以五年為期推動東協和印度為主的新南向政策。
根據經濟部資料顯示,經過一年多的執行成果,蔡總統雖然不斷推廣新南向,並試圖引進資金來台投資,但
台灣去新南向投資的比例提高22.8%,反觀新南向國家來台投資的比例成長卻不到1%。
而在進出口部分,至去年11月底,台灣雖然對東協主要國家出口增加11.8%,但台灣對
美國成長14.56%、對歐洲成長9.99%、日本增加8.93%。因此,不少人認為是全球景氣回溫之故,難以歸因為新南向成效。去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含香港)的出口,成長率更達16.77%,為1302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主計處亦在去年底預估,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2.29%的主要貢獻將大都來自於大陸高達40%的進口,而非是政府力推的新南向國(-0.4%)與日本(-2.4%)。
當然,新南向政策推行不滿二年,尚難論斷成敗,但從以下幾點可看出亟待改進之處:
一、從去年開始,政府部會為配合新南向政策紛紛調整方向。政府相關預算,從去年度44億元,提高到今年的72億元,並散見於經濟部、教育部、文化部等。許多大大小小的投資計畫、攬才計畫,也為了政府拚業績而不斷端出。唯檢視這兩年新南向相關預算,不但未有統整規劃,僅72億元的預算規模,欲分配給十八個新南向國家,難有大戰略格局。而去年稍早立法院法制局公布的新南向預算執行率,令人捏把冷汗。
再者,蔡政府於去年九月,同樣為了新南向政策,推動了30億美元的政府援助計畫(ODA),以專案融資資金,跟邦交國與新南向國家政府進行公共工程合作。唯我與大部分新南向國家無邦交、而若干可能受援國的貪腐指數卻相對較高的情況下,該國的信用擔保是否可靠不無疑問。加上我國的ODA規畫究竟有無特色與優勢足以與南向經營已久的日韓分食、與大陸鋪天蓋地的
一帶一路競爭,需密切觀察。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南向投資的重點企業主要都是國營事業。最大宗的即是中油在印尼和印度近日所規劃近3000億元的投資,蔡總統日前表示這是新南向政策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唯當時中油究竟落腳印度或印尼已爭議不休,證明政府並未有整體戰略規劃;加上該投資仍因當地環保問題懸而未決;更重要的是,這些有限的國營企業投資能否成為領頭羊,帶動我國內民間企業的興趣與產能,甚至吸引國外來台投資的意願,仍大有疑慮。
此外,我國與絕大多數的東南亞各國並無自由貿易投資協定。除了馬政府時期於民國102年7月和11月間,分別與新加坡和紐西蘭簽定《台灣與新加坡經濟夥伴關係協定》(ASTEP)、《台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外,與其他國家的協議尚停留在可行性研究。而包括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印度等,雙方雖曾簽署投資保障協定,唯年代久遠,最近的都已是二十年前(1996年)與泰國簽訂的「中泰投資促進及保障協定」,因此相關內容可能已不符現在需要,包括投資保障標的、資訊透明度等等,是否能在鼓勵企業南向的同時,與時俱進,完整保障我方投資的權益,亦非我單方可決定。
此外,新南向政策的種種合作倡議是否能轉化為對我國人民在海外法律權益與人身安全的保障,不無疑問。依據法務部資料,在新南向國家中,與我國正式簽訂刑事司法互助協定之國家僅有菲律賓,而經濟部的資料則顯示,除了澳、紐、新加坡以外,包括印尼、印度、菲律賓、柬埔寨、巴基斯坦等新南向的目標國家,都處於美國國務院外交安全局對新南向國家犯罪及安全評等中所謂中至高危險程度國家。何況印尼、印度還是我新南向的重點國家。在無邦交的奧援下,政府如何將跨國犯罪防制與司法互助合作結合進新南向政策中,是保障南向投資的一大重點。而我政府為了增進與東協政府的關係,大幅簡化東協各國來台簽證,未獲對等待遇是其一,是否讓國人曝於治安疑慮下更是需要政府三思的。
然而,正如前面所言,台灣始終未能正視東協國家快速崛起的事實,若我政府公務體系仍抱持交差文化,最終必是失敗收場。因此,政府除了編列預算、提供協助開發、加強台商僑界聨繫之外,與東協各國的經貿協定、投保協定、司法互助等必須多管齊下,才能找到台灣南向發展的立足之地。同時,面對大陸的一帶一路的各項工程,政府應有合作開發的心態與格局,努力爭取。若然,新南向政策才有可能獲致成功。
(本文曾刊登於107.02.18中央日報星期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