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這次大選的主軸就是經濟,連最具威力的族群情結都沒有發揮作用,文化當然是邊緣的邊緣了。我們對新政府的文化政策有甚麼期待呢?恐怕沒有人說得清楚。文化界只要聽說會增加文化經費,可以直接間接的分一杯羹,就很滿意了。
過去若干年來,甚至自文建會成立,究竟政府要在文化上做些甚麼?一直都沒弄清楚。開始時重點放在古蹟保存,後來又辦社區營造,近年來投入文化創意產業,這些工作並非不重要,實在都可以由其他的部會負責,因此插手做,做不好也是很自然的。現在為了改文化部,要把觀光併進去。究竟有甚麼偉大的理想要實現?似乎新、舊政府都說不出甚麼大道理來。
政治人物喜歡利用文化為口號,心裏卻沒有文化。李登輝總統以來,競選時都要做文化總統,上任後都把文化當政權的點綴,在真刀實鎗上拿不出手段來,頂多拿些小錢來堵文化界人士的嘴。這也不能怪他們,在政治的場面上,文化實在不重要,文化界人士不但沒有選票,而且頭腦也大多不清楚,只覺得文化被忽略,但又說不清楚,究竟希望政府做甚麼?為甚麼政府需要文化部門?除了為文化工作者提供點奶水外,還有甚麼作用?
政府沒有施政的大目標,只胡亂提供奶水,讓文化工作者忙著爭取,實在是安撫文化界的絕招,可以使他們忘記思考大格局,減少對政府的壓力。政府真正有想法,打算建立制度,他們失掉了搶奪奶頭的樂趣,還悵然若失呢!政治人物要求文化界提供意見,只能說奶水太少。具體的建設呢?花大價錢,多蓋些漂亮的展演場地吧!這是政府最樂於接受的建議,可以創造有形的政績。
我聽過大家抱怨展演場所太少,卻沒有聽他們抱怨觀眾與聽眾太少。這正是文化政策問題的關鍵所在。我們的廣大民眾對文化是麻木的,文化似乎是為少數文化工作者存在,對大眾而言並不存在。因此文化的需要不形成政治的壓力。甚麼是今天文化建設的最最重要的目標呢?真正關心文化的人都知道,要使廣大民眾對文化有感覺,解除人民對文化的麻木狀態。
文化是教養的總稱,並不只是支持展演活動。滿嘴五千年歷史文化固然沒有意義,高喊本土文化也解決不了文化問題。很多朋友都知道我反對把文建會改為文化部,不明白為甚麼。其實很簡單。文建會是在若干年前,政府為了提升國民文化素養,也就是促進精神生活品質而設。這是因覺悟到國民行為太粗野了,太物質化了,有失文明古國人民的氣質,思有所改進,以重建禮樂之邦的美譽。可是這麼多年來,文建會在這個大目標上做得非常有限。所以才有教育部官員教授在大眾媒體前口吐粗話毫不羞恥的現象。可知出國讀到「博士」並解決不了文化問題。
問題就在文建會沒有設法解除人民對文化的麻木,卻一直想做文化部的工作。文化部的任務是為文化界服務,滿足文化界的需要。只有全國人民對文化有了高度的需求,政府才有滿足文化界需要的任務,大量補貼才有正當性。坦白說,文建會的任務沒有達成,成立文化部是沒有正當性的。併入觀光,只是使文化走向產業,原訂的文化目標就更加模糊了。
期待於新政府者,是文化施政新目標的建立。我們的社會文化基礎已經準備好了嗎?可以全面推動文化產業化了嗎?以華山文化特區的營運狀況看,在今天的民主社會中,即使是文化界也沒有無端浪費國家有限資源的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