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最近這幾年來,中國的國際地位一直不斷在攀升,尤其在2008年九月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中國在國內以及國際上的表現,一枝獨秀,令人欽羨,中西方的勢力,你消我長,對比鮮明,不少歐美學者都已經開始對於其原本西方式的價值、制度與政策產生疑慮,比如「當中國統治世界」(作者Martin Jacques, 2009)與「後美國世界」(作者Fareed Zakaria, 2008),這是否意味著已往西方的普世價值已陷入困境?「英式和平」(Pax Britannica)與「美式和平」(Pax Americana)是否將由「中式和平」(Pax Sinica)來取代?而這所謂「中式和平」的內容又如何?是否會危害到歐美國家的利益?
再者,這是否也意謂著「白人的負擔」(white man’s burden)將向「中國的責任」(China’s responsibility, responsible stakeholder)轉化?在1989年西方國家所提出的「華盛頓共識」結束之後(英國首相布朗在2009年稱),又要由什麼來取代?西方是否由「絕對霸權」轉化為「相對領導」?尤其,還有中美(Chimerica,美國人的看法)、中印(Chindia,歐洲人的看法)與中台(Chiwan,日韓的看法)等論述甚囂塵上等等,這些都是極為值得重視的課題。
二、內容
一個國家國際地位的提高,源於各該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以及外部情勢的變遷。而綜合國力既包括經濟、軍事與科技等硬實力,也包括社會制度、文化與價值觀念等軟實力。歸納上述內涵,本文的主要內容可分為價值、制度、實力與政策等幾方面,同時,政策還可分為內政與外交等兩大部分,而本文所謂的外部環境變遷,乃指2008年以來的世界金融海嘯。
1.價值
在價值觀念方面,中國與歐美的差異甚大,此乃導致雙方綜合國力、制度設計與政策推行等方面不同的重要根源。比如歐美國家以民主、人權、自由與法制為其內外政策的基礎,這自然有其歷史的背景與經驗的傳承,他們深信,只有在此基礎上,社會的發展才會和平穩定,國與國之間才能和睦相處,因而自認獲得唯一真理,四處對外宣揚,強迫他人接受,比如美國總統威爾遜(President Woodrow Wilson)就在1917年提出「建立安全的世界環境以便推行民主」(Make the World safe for Democracy)。
但實際上,西方國家假其神聖人權之名,卻施行帝國與殖民政策之實,對於落後國家進行殘害與剝削,並強迫推銷其意識形態,至今未曾稍歇。六百年前鄭和與哥倫布最大的差異,就在於強占他人的土地與資源。當西方人進行殖民政策時,都先從「你有聖經,我有土地」開始,但不久就變成「我有聖經,你有土地」,落後國家的人民受害甚深,再加上對中國的鯨吞與蠶食,都是明顯的事證,罄竹難書。
在人權與價值方面,中方所主張的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每個人按其本質和尊嚴所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此乃包括自由與平等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雖然中國也主張人權的普世價值,但與西方不同的是,各國都可與其國情相結合,也就是有關人權的內涵,輕重緩急,孰先孰後,自主詮釋,比如中國主張生存權和發展權是首要人權,穩定是實現人權的前提,而其他人權的項目則屬次要。此外,除了個人的人權,比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權利之外,還包括集體人權,有時集體人權還要超越個體人權,同時人權是權利與義務的統一,而主權還高於人權。
這種合和大同、相互協作,以及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思維,正與西方式講求個人自由以及相互競鬥的思想形成鮮明的對照,這也正如孫中山所提「東方王道」與「西方霸道」的差異。尤其,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2005年在聯合國發表了「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重要講話,贏得了世界上很多國家的認同。但是,近來歐洲國家領導人頻頻接見達賴,與中國政府產生了極大的爭議,而歐盟還對於台灣的死刑問題提出抗議,這些都屬於干涉中國內政的行為,也正是當前中歐雙方價值差異的明顯事證。
2.制度
在政治制度方面,所謂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日益顯現,此乃一種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制度的最佳結合,這又是一種中國式和諧融合的表現,也與西方式的矛盾對立形成強烈對比。這種制度既突破了傳統計劃經濟的框架,又避免了資本主義的缺失,在政府強有力的領導下,進行有效的調控和監管,全國一盤棋,領導一條鞭,使得中國具有較強的避險與應對的能力。
況且,中國各階層絕大多數的領導人都非由人民直選產生,但與一般西方國家相較,不論治理能力、領導統御以及親民形象等,中國領導人在這方面的表現卻比西方國家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否也是對於西方制度的一種顛覆?這個制度雖然還有一些缺失,比如監督與貪腐等,但整體而言,此乃擷取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者之精華而去其槽粕,實是一種成功的設計與正確的選擇。
3.實力
至今為止,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達到了2.5兆美元(台灣約四千億美元),占全球外匯儲備總量的近三分之一,當阿根廷、印尼和韓國在2008年遭遇短期流動性短缺時,曾向中國尋求紓困。作為金磚四國中最大的經濟體,中國正向世界舞臺的中心靠近,中國也是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第二大進出口國,第三大經濟體,同時也是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最大的國家,中國在國際金融體系及其秩序變革中的影響力倍增,不論先進國家、新興大國或發展中國家,都在向中國靠攏,以便維護其自身利益。
截至2009年底,中國持有的美國債券價值為7,550億美元,大約與日本的7,690億美元相當。可是,中方還以各種方式間接購買美國國債,比如經過英國銀行,已成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當前中國還正在援助幾個歐盟瀕臨破產的國家,比如匈牙利與希臘等。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人均GDP只有3,700美元(台灣約18,000美元),排在世界百名之後,但卻頻頻對於資本主義國家提供救助,這是否也證明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以及中國共產黨卓越的領導?這種情勢也顛覆了已往社會主義國家一窮二白的形象,其他國家辦不到,但中國辦到了!
此外,在軍事與科技方面,自製航空母艦與殲15戰鬥機即將完成,還有神舟六號與七號成功發射,再加上公路與鐵路的建設,城市面貌的更新,奧運與世博會的成功舉辦,國營公司向世界採購資源與併購行為等等,不一而足,確實展現了中國的大國形象。
4.政策
在上述制度的基礎上,再加上政府治理的效能顯著,確實達到了穩定國內外情勢的目的。如今世界金融海嘯肆虐全球,歐美國家不但是始作俑者,受害極大,不少其他國家也受到拖累,其責任歸屬,勿庸置疑。好在中國屹立不搖,資本雄厚,頻頻出面救助,化災為夷,否則後果更加不堪設想,中國的價值觀念臨駕歐美之勢日益明顯,中國的實力、制度與政策,都受到各方高度的重視。
當時,中國政府及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果斷實施積極的財政與貨幣政策,形成了進一步擴大內需與促進經濟增長的計畫,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2009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突破了8%的目標,使得中國即將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增強了國內外經濟運行的信心。依據官方數據顯示,中國政府債務占GDP的比例不足20%,主要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也不到2%,雖然中國目前尚未真正解決過去銀行的壞帳問題,但這些數據說明,中國的財政與金融情況,都還大體運行無礙,此乃優於歐美先進國家的情勢甚多。
在外交方面,近年來,中國對於國際事務的參與日益深廣,全球大小事務沒有中國的介入幾乎無法解決,其中尤以各地區的危機問題(比如伊朗與北韓)、全球性的氣候問題與反恐問題等為甚,還有中國在非洲的表現也大致獲得肯定。
在美中關係方面,忽冷忽熱、或上或下,變化多端,乃屬正常。此乃全球最為重要的一組雙邊關係,其牽涉層面既深且廣,無能出其右者。因此,美中這種大國關係,好也好不到哪裡,因為雙方仍存相當的矛盾,但壞也壞不到哪裡,因為雙方都禁不起長期對抗,故只會一直在這兩個「哪裡」中間擺盪。
當2009年上半年各方還在熱烈探討G2之際,但由於美國對台軍售以及達賴訪美等,都成為美中關係的障礙。在經濟領域,美國一再對中國的產品提高關稅,壓迫人民幣升值,但中方並未立即就範,還能從容應對,實屬不易。目前,美中貿易總額超過3000億美元,但中方出超超過兩千億,佔有絕對優勢,2009年中國已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這個情況難道不是中國的價值、實力、制度與政策相互作用的結果?
在兩岸關係方面,過去五年間,2/3臺灣的公司(約1萬家),都在中國大陸進行了大量投資,投資總額約為2000億美元,台灣也約有一百萬人長期在大陸居住。自2008年7月兩岸直航以來,不僅成千上萬的中國遊客訪問台灣,很多富裕省份派出代表團前往台灣採購,這對台灣的經濟助益甚大,特別是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2009年底台灣股市恢復70%以上的市值,乃最好的證明。同年,大陸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兩岸貿易佔了台灣外貿總額量的28.9%。而當年台灣對外貿易的總盈餘為290億美元,卻只佔兩岸貿易順差(580億美元)的一半。這些數字表明,兩岸經貿對台灣的重大意義,雙邊互利互惠的交往架構已經形成,這對於東亞與世界的和平發展,貢獻良多。
近幾個月來,兩岸相互諒解的金融備忘錄(MOU)與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都已簽署,進而,若北京方面能積極回應馬總統所提不獨與不武的政策,比如片面以「和平宣言」的方式為之,那對於兩岸和平與發展的進程更可增加不少助力。
在國際參與方面,近幾年來,由於中國政府的自信心增強,已捨以往注重雙邊的交往而取多邊的參與。比如中國積極參加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活動,發揮聯合國及安理會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上的重大作用。同時,中國還積極推動經濟、環發和社會等領域的國際合作,參與亞太和亞歐合作進程,在東盟與中國、東盟與中日韓、上海合作組織、東盟地區論壇、亞洲合作對話機制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此外,中國還積極參與世界上重大的災難救助,以及聯合國的維和部隊,中國駐外機構盡力保護中國公民在海外的利益,其中也包含台灣人民在內,再加上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動等,更有助於中國強化自信,成為一個負責的大國。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政府近年來對內與對外的表現均佳,不但國內的情勢趨穩,國際上受惠的國家也多,這對於全球的穩定與發展,已經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些都必須歸功於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與其制度的優越性,而這些因素也都互為因果,相得益彰,中國傳統價值觀念得重新詮釋與應用,更是這些發展的基礎。
目前,中國這種慈善大國(benign great power,作者自創)的地位,已在世界上站穩腳步,這正符合儒家濟弱扶傾與大同世界的理想。因此,中方可以更加積極在世界上爭取話語權,其中尤以人權與價值為主,而台灣方面亦可結合各方人士來共襄盛舉,以加強聲勢。在兩岸方面,這種話與權亦將可對於台灣產生號召力,正如論語所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雖然如此,這種情勢只是一個開端,未來還會面臨諸多的困難,比如全球性問題的挑戰,大國間的競合,區域問題的影響,還有兩岸關係的走向等等,都必須全力以赴與審慎面對,因為這些情勢的發展都是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局。
面對這種情況,吾等台灣人民的抉擇,也會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稍有不慎,就會成事不足而敗事有餘。因而,在後ECFA時代,吾等仍須步步為營、穩住陣腳,以便互利互惠,共創雙贏。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
(本文刊載於99.07.22,中央日報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