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擔憂,簽服貿之初
台灣或許會獲利,但時間久了,大陸即蠶食鯨吞,人力與資金慢慢形成壟斷,不到廿年台灣就會是籠中之鳥!
或說,一旦開放受益最多的是少數大企業,受害的則是更多小型服務業…。然而也有人會說,按目前
兩岸發展情勢,一個停滯,一個崛起,如果繼續下去,不到廿年,不只是大企業被擊垮,許多行業只能內部競爭,整體
競爭力持續下挫,到時連翅膀都沒了!
更有人會說,看上台灣市場,何只是中國大陸,
美國與日本的企業,已經在台灣多少年了,現在連韓國的產品也都攻占台灣,…台灣面臨的挑戰,還真多!
回顧東南亞金融風暴,當時台灣在四小龍當中表現最優,南韓幾乎被打趴;從那個時候開始到現在,台灣雖仍有平均三點五趴以上的
經濟成長率,可是薪資卻停滯不前,實質薪資水平甚至不如當時!
反觀這段期間,大陸的崛起,很快擠下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的競爭伙伴,南韓,則是浴火鳳凰,在短短不到六年,人均所得居然超過了我國,並持續將台灣拋遠!這段時間的經濟停滯,不是「可能」而是逐漸成為事實,台灣能不去突破困境嗎?
台灣經過多年民主的發展,好不容易才要形塑出多元與包容的社會,卻由於大國的崛起,競爭對手的超越,引發政黨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只好切割這個社會,試圖在民眾歸隊中來相互取暖;沒有方向,短暫的取暖掩飾不了內心的徬徨,政客也就更容易撩撥情緒從眾依附,於是,這個「多元」社會幾乎變成相互不容的各別一元,政黨間要形成政策共識,也就越來越難!特別是觸及兩岸議題,意識形態即開始作祟,內耗於焉開始,遑論突破困境!
台灣天然資源雖少,過去六十年面對多少困境,卻都是關關難過關關過!這不是運氣,而是因為台灣擁有相當不錯的人力資源,打拚再加上信心,讓台灣在世界舞台上仍擁有一定的競爭力。
三年多前,簽ECFA時,不也是排山倒海的批判,但ECFA帶給台灣的好處,或許沒有如執政黨所說的那麼多,可是也沒有發生批判者所講的可怕結果。
更早一點,民國九十一年開放二千多項大陸農工產品進口,在扁政府時代,沒有多少人將之視為「洪水猛獸」,甚至許多人不記得此事?再更早的開放陸配,當時有多少人擔心,大批依親人口將攻占台灣;可是經過了十餘年,他們成為了台灣人的一部分,像你我一樣,珍惜當下,展望未來。
約廿年前,筆者即呼籲注意高教擴張的人口陷阱,相當長時間面對著「廣設高中大學」浪潮而孤單吶喊,如今大學崩盤現象逐漸顯現,只能嘆「今夕是何夕?」服貿可比高教擴張複雜得多,究竟是「引狼入室」,還是「發展契機」?若大家只把焦點置於內容與監督機制,而不能團結凝聚方向,服貿「熱飲」或「冷飲」差異會有多大呢?
何不趁此機會,民眾一起來了解服貿、ECFA以及國際間經濟與貿易協定,相信會有更多人瞭解台灣的處境。
此時,知識分子更應跳脫當下氛圍的壓力,解放政客自囚的預設,來引領民眾,從愛用國貨做起,建構多元的聲音,進行理性的對話,台灣的下一步才真的跨得出去!
(本文部分內容曾刊登於2014/03/30聯合報民意論壇)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