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產業成長的要素,創新企業更是經濟及就業的重要動力。自歐債風暴以來,台灣四大科技產業陸續拉出警報,投資卻步;電腦代工的產業鏈,因Wintel系統的優勢不再,面臨了停滯成長的瓶頸。
因此,剛結束的「全國科學技術會議」,被寄予重望。會議結論將成為訂定「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2013至2016年)」的藍圖,可謂馬政府未來任期內,擬訂科學技術政策與推動科學技術研究發展的重要依據。
其中如何從學術象牙塔轉稼到產業金字塔,無疑是最令人關切的主題。資金是科技的活水,「建立創投基金」的建議引起熱烈討論,包括朱敬一主委倡議的「早期技 術育苗補助」;王佑曾院士建議成立「國家天使基金Public Angel Fund」(新創事業種子基金),藉由公部門的資助以減少早期投資的風險,縮短科學發現與商業化的距離;以及胡正明院士倡導提撥「150億創投種子基 金」,引入國際頂尖創投公司。但我認為,國內現實環境下推動,存在多項困難:
1.產學認知的不同,學界對財務及行銷管理有待協助:台灣學界向來有象牙塔之稱,誠如中研院翁啟惠院長所言「最大問題在於過度重視論文發表及獎牌,導致研 究主題無法回應社會及產業需求」,一般產業界不看重「學界象牙塔的研發」可變成「產業金字塔的技術」。科技大老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即指出:台上、台下真正 來自產業界不多,業界淡出討論。
2. 專利及論文可商業化數量有限,投資回收期長:從專利、模型、小量試產,常要耗費時間、經費,才能達到量產規模,再數年後上市櫃,基金才能回收投入資金。投資標的獲利回收期平均可能長達4~5年以上。
3.創投業的保守,國際頂尖創投來台的意願及層次有待商榷:1980年初期,政府為促進國內產業升級,自美國引進「創業投資」制度及H&Q公司,藉由國外成功經驗做為推動國內科技產業發展的藍圖。行政院開發基金也陸續提撥30億元種子基金,協助多家創投公司成立。
然而自2000年後,因為投資抵減優惠取消,也因多次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影響,使得新設創投基金規模與投資金額呈現大幅萎縮,創投業也趨保守,陸續將投資比重移往成熟階段,猶如一般投資基金,失去協助創業投資的初衷。
4.政策法令的配合有待加強:投資抵減取消是否恢復?更具吸引力的知識產權分紅入股制度、出資而不參與經營決策的「有限合夥法」等,都待建立。
3位院士倡議的天使或創投種子基金切入點或有不同,立意都在扶助早期科技達成產業化,但宜先有進一步的可行評估。宜匯整充分的理由,布局不同的戰略,才易獲得立法院的支持。
其設立可參考2007年,由國發基金匡列100億元委託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執行「加強投資中小企業實施方案」,及2010年「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由文建會委託創投業投資的模式。
如何營造優質創業環境,帶領出民間資金,結合特有的文化軟實力,讓創投機制發揮其扶持新興產業的活水功能,帶動國內產業創新發展?先由政府主導,逐步加入市場機制,才是可長久的政策手段。
(本文刊載於2012年12月21日經濟日報論壇)
(本文謹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