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聯合報昨日刊登一篇有系統、有數據的報導「台灣缺水危機!孤島找誰調水?」,提醒政府與國人重視這個早已不是新聞的缺水危機。
政府可能日日魂牽夢縈的都是政權保衛、政權爭奪,而無暇細思什麼是真正的經濟問題與民生問題。經濟絕不是只有FTA、ECFA、TPP、服貿、貨貿,經濟更重要的是產業繁盛與生產力提升。台灣缺一天水,廿億產值可能蒸發,它的影響豈不更甚於服貿、貨貿?
台灣大大小小約有七、八十個水庫,主要的有八個,多為供應民生、農業、工業以及部分服務業使用。台灣一向水資源缺乏,分配不均而且極不穩定。過去政府政策以工業用水為先,中南部的農、漁、養殖常常分不到足夠的水源,於是只好鑿井,汲取地下水。久而久之,造成彰雲嘉南的地層下陷。這個現象就像是「溫水煮青蛙」,中央及地方的官員起初都視而不見,直到專家一再警告以後高鐵就像雲霄飛車,危險至極,甚至只能開到台中,政府才大夢初醒,趕緊下令封井,並對私井開罰。然而,農民何辜?數周前,公路總局在高鐵與台七十八線快速道路跨交處,耗資四億元,想將七十八線的土石路基甩重九萬噸,讓橋墩沉陷速度每年減少一公分。效果如何,還要乞求上天憐憫!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台灣春夏缺水問題日益嚴重,尤以中南部為甚。減壓供水、限水、停水等救急措施接踵而來,苦不堪言。雖然,中央三、四級單位的水利署,高聲疾呼節約用水,成效如何,可想而知。縱有,也是杯水車薪,救急不救窮。
由於對環境生態維護的日益重視以及其他因素,台灣未來幾乎不可能再開發大型水庫。雖然水資源回收是嶄新的概念,未來數年將興建八座汙水回收廠,然而,效果如何,仍有待觀察。
台灣四面環海,理應思考善用海洋。海水淡化在中東早已廣泛用於飲用和農、工用水。沙烏地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廠占全球淡化總量的廿四%,阿聯大公國的傑貝勒阿里淡化廠,每年可生產四億立方米淡水。雖然,台灣目前可能缺乏建造海水淡化廠的技術,但以台灣四千多億的外匯存底,輸入一、兩座應是遊刃有餘。雖然,海水淡化需要使用能源,但是若與一天廿億的產值、解除民生缺水之苦,而使用過的回收水也可設法導入地下,挽救國土淪陷的功能相較,其效益是不能以道里計的。
(本文轉載於2014年4月21日聯合報論壇)
(本文謹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