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More
財團法人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www.npf.org.tw
國政基金會
財團法人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台灣需要發展怎樣的海洋文化?

台灣需要發展怎樣的海洋文化?

國政研究 教文

作者: 劉新圓 ( 2007年10月4日 15:04)
關鍵字:海洋文化 台灣 國際化

%
熱門指數
分享


(圖片來源:pixabay.com)

民進黨自建黨以來,經常標榜要發揚台灣的「海洋文化」,如1996年彭明敏參選總統提出的「海洋國家」主張,杜正勝的「同心圓」史觀等等,其目的是要擺脫傳統大中國「陸地文化」的束縛,為台獨建國發展合理的論述。自1990年代起,台灣一連串改革、開放與解除解嚴的民主化過程中,「海洋文化」的主張,刺激了許多文化人重新思考台灣的定位與發展,而其論述在無形當中,變成了民主與改革的另一個代名詞,甚至成為知識份子用來攻擊國民黨威權體制的武器。於是,台灣民眾不知不覺間,將「中華文化」、「國民黨」與所謂封閉、保守、落伍的「大陸平原文化」劃上等號,而所謂開放、進步、活力的「海洋文化」,則儼然成了民進黨的專利。

然而,將中華文化全等於平原文化,其觀點本身就是對中華文化缺乏認識的一種偏見,而且,民進黨執政七年以來,不但沒有落實上述海洋文化的精神,相反地,它的所作所為,卻是比所謂保守的「平原文化」更落後的「島國文化」--狹窄、短視、自私、鎖國、貪婪,使台灣越來越像與世隔絕的孤島。而其如火如荼進行的去中國化,更是把台灣文化的根一點一滴地拔除。

有鑑於此,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海洋文化的意涵,尤其是中國歷史與海洋文化的關係,台灣海洋文化形成的來龍去脈,以及國民黨執政時期台灣海洋文化發展的情形。唯有破除成見與刻板印象,才能發展正確而有益的海洋文化觀。

壹、歐洲海洋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歐洲海洋文化的起源是在地中海。地中海介乎歐非亞中間,本身近乎封閉,島嶼眾多,沒有像太平洋的颱風與大西洋的颶風,其海面較平靜,適合航行,因而孕育了歐洲文化的主要根源—古希臘文化。[1]因此,歐洲人的文化擴散在其精神和實際的空間動線上,一直充滿海洋以及「走向海洋」、「穿越海洋」的特質。[2]海洋對他們而言,不是屏障,而是聯繫他國的紐帶,使他們透過通商,得以吸取海外經驗,融入世界潮流。[3]

面對海洋,不斷地探索未知世界,使希臘文化孕育出一項很重要的特質,即崇尚真理、知識。我們知道,歐洲的哲學源自希臘,而「哲學」”philosophy”的原意就是「愛智」。這種視真理超越一切、不受意識型態或權勢左右的態度,深深影響日後歐洲理性主義、科學乃至民主政治的發展。像亞里斯多德的「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以及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在歐洲以外的任何文明都不可能出現的。現在有些國家一直想躋身世界大國,但是,如果愛智、理性的精神沒有落實,則即使國力再強大,骨子裡仍然是落後國家。

歐洲海洋文化還有一項特點,就是尚武、侵略性,這點可以自希臘海神波賽頓(Poseidon)的形象看出。波賽頓被塑造成一個手持三叉戟的壯年男子,騎著駿馬在海上飛馳,所到之處,波浪翻湧,所以人們認為,必須服從他,否則會遭到報復。這種對強權的崇拜,以征服、冒險、掠奪為本質的海洋文化,恰恰反映在歐洲的海洋史。連黑格爾也說:「大海邀請人類從事征服,從事掠奪。」歐洲自十五世紀末開始世界性的遠航以來,便在各殖民地從事掠奪、屠殺,而歐洲文明的發展,很大程度也是建立在犧牲其他民族的基礎之上。[4]不斷擴張、侵略的結果,不僅造成弱勢民族的浩劫,也破壞了地球的生態環境,最終將威脅人類本身的生存。

但卻正是這樣的霸權令我們欽羨,因為,中國便是在歐洲殖民史當中,慘遭列強欺凌。知識份子從主張「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到「全盤西化」,無不是為了迎頭趕上西方列強。「走向海洋」,也就意味著走向進步、文明和現代化,與列強並駕齊驅。

貳、中國的海洋文化

將中國文化視為完全封閉的大陸文化,是以偏概全的看法。事實上,中國古代史就是海洋性格的夷越民族與大陸性格的華夏民族相激盪的歷史。[5]中國大陸沿海,自遼東半島、渤海沿岸、山東半島、蘇北沿岸,至江浙、福建及廣東地區,都是海洋文化孕育誕生與發展的基地。[6]

中國的航海業自唐朝起就十分興盛,泉州曾經是世界第一大港。自唐玄宗開元年設立了「廣州市舶司使」,南宋時期,全國有十一個市舶司,相當於現在的海關。[7]透過日益興盛的航海活動,中國民間與海外進行商業及文化交流活動,並出現人口向外移殖的現象。[8]

不過,中國沿海遠較地中海危險,尤其若遇上颱風,幾乎在劫難逃。所以,中國海神的代表「媽祖」,其特性與希臘海神波賽頓有很大的差別。第一,媽祖是女性,而且是由人化為神,而波賽頓是男性之神。第二,波賽頓的形象是富侵略性的戰神,人人敬畏,媽祖則恰恰相反,是庇佑海民,使其免受大海威脅的母愛之神。因此,中國的海洋文化,並沒有西方海洋文化的侵略性與強占性,相反地,它展現出更多的和諧與寬容。[9]

與西方海洋文化相較,中國海洋文化顯然缺乏探索未知的精神,換言之,海洋文化在中國,並沒有內化為知識論的一部份,這實與中國的朝廷及知識份子並不重視海洋經營有很密切的關係。中國古代海運固然發達,但它基本上只屬於商業及漁業階層,而中國向來重農賤商,知識份子對海洋的開拓更是毫無興趣。市舶司的設立,目的是管理,朝廷卻從未鼓勵民眾積極向海外發展。因此,海洋文化從未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海洋對知識份子及一般民眾而言,只是深不可測、遙不可及,令人望而生畏,而極少人想去一窺究竟,甚或去征服它。明朝因為倭寇作亂,數度實施海禁政策,甚至曾經連捕魚撈蝦都禁止,在在顯示一種對海洋的恐懼與逃避心理。[10]也因為這樣的鎖國政策,使得中國原本已被迎頭趕上的航海技術,更加嚴重落後。

參、台灣的海洋文化

台灣的海洋文化,可以說是中國海洋文化的延伸,但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比起大陸沿海地區,有更多機會吸收不同文化。它地處世界最大海洋與最大陸塊之間,也在亞太花采列島的軸心位置,自大航海時代以來,即成為列強覬覦的對象,換句話說,台灣自十七世紀始,其命運就透過海洋與世界相聯繫。[11]1624至1662年的荷蘭統治,1626至1642西班牙統治,以及1895至1945的日本統治,這些外來文化或多或少都對台灣文化產生影響。所以,台灣文化,可以說是以漢文化為本,融合原住民文化、荷西文化、日本文化乃至近代的美國文化所呈現的多元性的海洋文化。

台灣的地理位置不僅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也深具經濟價值。荷據時期,即以台灣為輸出、補給的轉運站。[12]國民黨執政時期,積極發展海洋產業,使台灣遊艇輸出名列世界前茅,遠洋漁業遍及全球,拆船業一度成為世界之冠,而台灣的國際貿易,是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主要因素。[13]因此,儘管解嚴時期許多海岸因安全問題而不得不封鎖,而且政界、知識界也未關注海洋文化,但台灣實際上已憑藉著海洋而活躍在世界的經濟舞台上。

反觀民進黨執政,雖然「海洋文化」喊得震天價響,但是它的實際作為卻不是海洋文化,而是十足的「島嶼文化」。島嶼文化比起大陸文化,更形封閉、保守,而且還具備了大陸文化所沒有的短視、狹窄與膚淺。執政者眼裡只有權位,為了保住權位,不惜挑撥族群間的矛盾,製造仇恨與對立,將國民黨妖魔化,破壞兩岸和諧,甚至阻撓兩岸交流,並從中牟取政治利益,這是短視近利的井底之蛙心態,而文化去中國化、三不五時喊「中國豬滾回去」,更是膚淺、心胸狹窄的島國文化典型。

在大航海時代之前,人類文明的主要發展地區是大陸,而海洋則是隔絕各大文明的屏障。唯有在航海技術高度發展之後,才打破障礙,將各大文明聯繫起來。因海洋文化高度發展而從小國翻身為大國的典型代表,是英國與日本,它們突破了島國的限制,化海洋的阻力為助力,向四周擴散:英國曾是日不落國,而日本則稱霸亞洲,甚至一度偷襲美洲。即使到了廿一世紀的今天,這些靠海洋爭霸的國家,其競爭力仍不容忽視。從這個歷史的角度來看,台灣充其量只是在海洋文化發展當中,被波及、甚至是被欺負的一個小島而已。如果一定要說台灣曾展現了什麼海洋文化的力量,那就是在國民黨執政時期透過國際貿易所創造的經濟奇蹟。因此,國、民兩黨在發展海洋文化上,一個是只做不說,另一個則是光說不練,等於相反的兩個極端。

肆、海洋文化實為國際化的代名詞

國內有關海洋文化的論著並不多,除了零星的幾篇相關論文之外,唯一較完整的書籍是邱文彥主編的《海洋文化與歷史》。然而,這本論文集的重點在歷史,而且以資料性的呈現為主,較少提出論述性的主張或願景。

無論如何,海洋文化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已成了「歷史」。因為,當殖民時代過去之後,列強也就不可能再靠著海洋爭奪土地、耀武揚威了。試問,現在有多少人出國是坐船呢?又有多少高科技產業是靠船運呢?近十年來,有些文章或歌曲裡還會寫道「飄揚過海到美國」、「飄揚過海來看你」,其實作者本身是坐飛機,根本不是坐船,卻要拿十九世紀末廿世紀初的記憶硬套,未免矯情。這種心態就如同在以航空時代為國際交流主要媒介的今天,卻還念念不忘人類光榮的海洋史一樣,「落伍」了。

大陸著名紀錄片「河殤」所展現的對海洋的眷戀,其實是對十九世紀受海洋列強欺凌的反省,並且夢想有朝一日可以從數千年的「陸封」狀態,跟隨歐洲人大航海的腳步,重新崛起,讓世人刮目相看。所以,無論大陸或台灣對海洋文化的憧憬,說穿了,都象徵著「稱霸國際」的野心。如果我們沒有認清這一點,那麼,一切「海洋文化」的主張或政策,都將成為空談,且無助於提升國際競爭力。

由是之故,我們必須先弄清楚,提倡海洋文化的目的是什麼,而提倡的手段是否可以達到我們預想的目的。目前可見的有關發揚海洋文化的主張,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物質性的,另一是精神性的。物質性的不外乎親海、近海,加強海洋生態保育,推動海事發展等等。精神性的則為效法海洋的特質,如冒險犯難、開疆拓土、包容博大、善養萬物、創新求變等等。[14]前者主要屬於永續發展的課題,是絕對要提倡的,但它與打入國際社會無關,而冒險犯難、開疆拓土等精神性的海洋特質,才是進軍國際所需具備的胸襟與氣魄。

可見,台灣現在所需要的「海洋文化」,實為一種以海洋為模範的思想、視野與行為模式,其目的是為了提升台灣的國際競爭力,使台灣在國際社會上,成為不容小覷的「強國」。因此,陪養國際觀以及躋身國際的企圖心,是絕對必要的。但是,除了抽象的觀念與理想之外,也要配合具體可行的方法與有效的政策,例如提昇全民的外語能力,積極參與國際事務與組織,鼓勵進軍國際市場,加強各項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等等。無論如何,要讓世人尊敬台灣,先決條件,仍要以培養台灣的實力為優先。今天放著許多可行的管道不做,卻要傾全國之力,去爭取「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這項不可能的任務,實為緣木求魚,不僅白白浪費資源,更反而阻礙台灣往國際發展的空間。

海洋文化的對象,實際上並不是海洋,而是陸地,海洋不過是手段、憑藉而已。殖民時代,列強的船隻在海上航來航去,其目的不外乎發現並搶占新的土地,或者從弱小國家掠奪資源。他們一度夢想南半球也有像北半球一樣廣大的陸地,可惜最後的發現未如預期。最近新聞報導,北極因全球暖化,冰層嚴重融化而露出部份陸地,蘇俄、美國、加拿大便紛紛搶占,可見即使到廿一世紀的今天,人類擴張領土的野心並未稍減,就算利用價值低的極地也不放過。

伍、結論

台灣必須認清自身土地狹小的事實,把眼光放向國際,否則,仍會陷在海洋的隔絕裡,固步自封。這幾年來,台灣內部有一件十分弔詭的現象,那就是,「愛台灣」變成了撕裂族群、排除異己的口號,其結果反而使台灣不斷地內耗與沉淪。我們誠懇地呼籲島內有影響力的人們,包括政治人物、媒體人、知識份子等,如果真的發自內心愛台灣,就請停止在島內製造仇恨與對立,先效法海洋文化有容乃大的精神,把眼光放長放遠,然後在愛與包容的基礎上,鼓吹正面的海洋文化觀,使它真正成為全民的共識,才有希望把台灣從狹窄的島嶼國家變成無遠弗屆的海洋國家。



[1] 徐曉望,《媽祖的子民—閩台海洋文化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34。

[2] 潘朝陽,〈文化地理觀點中的海洋與文化〉,《海洋文化學刊創刊號》(2005),277-290,本文引自p.284。

[3] 徐(1999),13, 29。

[4] Ibid, 407-410。

[5] 黃聲威,〈淺探海洋文化(上)〉(漁業文化170期),39-49,本文引自p.43。

[6] 李東華,〈從海洋發展史的觀點看「海洋文化」的內涵〉(海洋文化學刊創刊號,2005.12),265-268,本文引自p.266。

[7] 〈市舶司〉,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8%82%E8%88%B6%E5%8F%B8&variant=zh-tw

[8] 李東華(2005),267。

[9] 有關波賽頓與媽祖的比較,參見徐曉望(1999)之相關討論。

[10] 〈海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33059.htm

[11] 李明峻,〈大海之子,你準備好了嗎?〉,《新新聞》第431期。

[12] 「台灣的海洋文化」,http://www.dang.idv.tw/history6.htm

[13] 鄭水萍,〈台灣的海洋文化資產〉,《海洋文化與歷史》(邱文產主編,台北:胡氏圖書,2003),91-206,本文引自p.162。

[14] 方力行,〈海洋性格的文化,海洋內涵的教育〉,《研考雙月刊》(24卷6期,2000.12),37-39,本文引自p.38。

%
熱門指數
分享 列印
13

文章表情 (你對這則文章的感覺)

回應意見
更多相關文章
國政評論 科經

申入CPTPP 台灣仍需努力
劉大年 ( 2023年7月24日 11:33 )

近日在紐西蘭召開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第七次執行委員會,確定英國的加入,CPTPP擴大為十二國。英國是CPTPP第一個新加入成員, 也是CPT ...

國政評論 科經

Z世代的不失業秘訣:實力培養與共同未來
盧信昌 ( 2023年5月31日 08:30 )

聯合國對全球人口的預測,屆至2030年的可工作人口當中,係於千禧年前、後二十年間,也就是從1990到2010年間出生,所謂Z世代,預期他們在勞動供應的佔比,約近於四成。 ...

國政評論 科經

旅美獨派團體邀請波頓訪台的波濤
朱雲鵬 ( 2023年4月27日 10:41 )

美國前國安顧問波頓接受旅美「世界台灣人大會」和「台灣人公共事務協會」的邀請,前來台灣訪問;據報導,行程除公開演講外,還包含拜訪陳建仁院長、國安局蔡局長和外交部 ...

國政評論 科經

CPTPP英國最後一哩路 台灣始業式
劉大年 ( 2023年4月25日 12:22 )

英國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成員日前共同宣布完成談判,可望七月在輪值主席國紐西蘭召開的執委會通過。再經英國國會完成批准,將成為第一個新加入成員 ...

國政評論 科經

FTA路難行 台灣更要主動出擊
劉大年 ( 2022年11月22日 14:10 )

澳洲總理艾班尼斯日前在亞太經合會(APEC)場域中,表示澳洲不太可能支持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並挑明只有國家才能加入CPTPP。 ...

國政評論 科經

因應兩岸申入CPTPP的可能發展
劉大年 ( 2021年12月29日 15:26 )

兩岸均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是今年區域經濟整合熱門的議題。CPTPP 前身為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歷經美國退出的波折,在日本等其他11個成員力 ...

訪客最新推薦文章
教文

「輕推」,讓台灣進步
楊朝祥 ( 2018年4月24日 08:19 )

「輕推理論」(Nudge Theory),Nudge一字的英文原意是「用手肘輕推」,而輕推理論就是運用適度誘因或鼓勵、提醒等方式,在不限制個人選 ...

社會

關於推動〈員工協助方案〉的延伸性思考
王順民 ( 11月22日 15:22 )

一則由地方政府所開辦的〈員工協助方案〉(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簡稱EAPs),扣緊需求評估、過程評估及其效益評估的關懷意旨, ...

社會

關於台灣人口發展困頓無解化的延伸性思考
王順民 ( 11月22日 15:13 )

2024年將屆年底,這也使得相迎於2025年抑或中長期的人口發展樣態,實有其進行多方思辨、議論之必要,特別是要如何嚴肅看待當代台灣社會之 ...

訪客最新表情文章
教文

台灣需要發展怎樣的海洋文化?
劉新圓 ( 2007年10月4日 15:04 )

民進黨自建黨以來,經常標榜要發揚台灣的「海洋文化」,如1996年彭明敏參選總統提出的「海洋國家」主張,杜正勝的「同心圓」史觀等等,其 ...

社會

颱風天與颱風假的集體性盲思
王順民 ( 7月30日 16:15 )

一則與天災及其可能會伴隨人禍的特定議題現象,背後實有其多重意涵的論述思考。 有效的颱風對策 話說:每年的夏秋之際,颱風的登台入 ...

教文

歷史建築與文化資產保存法
劉新圓 ( 2009年9月30日 10:20 )

921大地震十週年,文建會舉辦古蹟週活動,希望藉此加強民眾對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視。然而就在一個多月前,位於台中市西屯重劃區的張慶興堂 ...

空氣品質指標
名家觀點
  • ( 11月13日 09:13)
    國發會每兩年的人口推計公布了,有一些關於台灣的未來值得大家關切。一、二○二八年將脫離人口紅利,也就是工作年齡人口(十五至六十四歲)占比低於總人口三分之二,扶養比將高於○點 ...
  • ( 11月13日 09:13)
    最近有立委關心全民健保的財務問題並舉行公聽會,會中有學者發言「最花健保費費用的老年人,在健保的貢獻反而最小。」並建議健保財源結構應增加資本利得的徵收。有類似想法者並不少 ...
  • ( 10月1日 08:40)
    政府為了拯救勞保基金,今年撥補了一三○○億,這確實能美化帳面,五年來政府撥補從二○一九年的二百億快速爬升,若不能在體制上進行改革,就只能每年以更高的額度繼續撥補。長照預算也 ...
  • ( 10月1日 08:40)
    自八月一日起有四所大學退場,此消息衝擊許多私校,因為遲早會輪到。隔日驚聞股市大跌,接著八月五日跌幅更是空前,兩日股市跌近三千點。大學退場與股市崩跌,幅度都是台灣歷年之最 ...
  • ( 10月1日 08:39)
    日前卓揆拋出促進婚育見解,希望戶政資料扮演積極角色,找出適婚與適育者進行接觸。此想法可能來自五十多年前所推動的家庭計畫,當時由公衛護士下鄉進行宣導而奏效。 過去推動節 ...
  • ( 7月17日 11:22)
    拜登在辯論會表現不佳,不少擔心川普當選的主流媒體發動「陣前換將」,也有若干民主黨議員公開呼籲拜登退選。未來情勢如何演變,很難篤定,但是無論換與不換、如何換、換誰,都不是 ...
臉書粉絲專頁
財團法人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www.npf.org.tw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