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躲貓貓。)
世界銀行最近報告指出,全球逾三分之一的65 歲以上人口集中在東亞地區,而且此地區高齡人口還會持續攀升,東亞地區的人口老化速度快於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和地區。世界銀行更進一步提醒,東亞地區政府應及早推出相關政策因應。對
台灣而言,同處東亞地帶的台灣,高齡化現象也愈發明顯,而台灣的醫療照護政策上也逐漸往老年照護靠攏。然而,高齡化現象所伴隨的
少子化問題也需要政府關愛的眼神,兒童的健康攸關國家未來勞動力的質量,對國家整體經濟的走向息息相關。少子化問題更突顯出台灣社會未來人力資源的珍貴,兒童應該需要得到國家與社會投入更多的心力與資源保護。然而,孩子沒有選票,在多次選舉活動中,未能優先獲得候選人的關注與承諾。
現今工業化與都市化的發展,受限了兒童成長的環境,兒童常面臨意外傷害或死亡的威脅;再者,近年台灣
貧富差距擴大,許多家庭面臨經濟問題,有些兒童也因經濟因素而處於身心虐待甚至面對“被自殺”的恐懼中。上述這些現象都顯示,兒童需要國家與社會投注更多的關注與資源,但是目前台灣兒童健康議題所面臨的環境處在一個內外失調的狀況中。從台灣兒童醫療面來看,台灣對兒童醫療支出偏低,台灣19歲以下人口占全人口18%,但健保總支出卻僅占9%,雖然在相關單位的大力呼籲下,近年兒童健保給付是有微幅增加,但兒醫所需的人力與時間都是成人的倍數,嬰幼兒就診時需要許多醫護人員從旁協助。由於人員需求大再加上人事支出的問題,使得目前台灣兒醫部門人力十分吃緊。衛福部前政務次長林奏延教授就於近日指出,台灣每千位兒童分配到0.8位兒科醫師,雖優於對岸中國大陸的0.5位,但比不上
美國的1.25名,而且更麻煩的問題是台灣兒醫資源城鄉差距大,根據兒科醫學會去年資料顯示,台灣小兒科醫師八成集中在六都,其他縣市只分配到二成,甚至有132個鄉鎮沒有兒科醫師。
台灣兒醫資源的城鄉差距問題會造成怎麼樣的後果?從下列簡單圖表來看,圖中長條圖部分從左至右為台灣地區各縣市19歲以下兒少死亡率從高到低的排序,與各縣市偏遠地區所占的面積比例呈正比的現象,台灣兒醫資源分布不均問題似乎已經威脅到台灣兒童的生存權利。聯合國認為兒童死亡率是兒童健康與福祉的核心,並且也反應每國經濟及社會的進步情形。台灣兒童死亡率偏高,國衛院研究發現,台灣兒童的死亡率與OECD其它國家相比,排名不如鄰國日、韓,這對於曾被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名列「世界健康排行榜」全球第二的台灣是一大諷刺。
國外研究已證實約20%的兒童死因可預防,降低兒童死亡率是目前台灣兒童醫療首要的目標。一個有系統性的檢討關於死亡的機制是有可能可以改善目前台灣的兒童死亡率,如1978年美國洛杉磯便成立兒童死因研究探討委員會,到今日美國49個州、加拿大大部份省、澳洲的某些州都設有兒童死因研究檢討的系統,而鄰近的香港也於2011年組成「兒童死亡個案檢討委員會」,探討委員會可以更準確指出兒童死亡之原因,是一個有效預防兒童死亡的方法,因此其工作的內容可能值得台灣有關當局參考。少子化是伴隨著高齡化問題所產生的現象,當政府推出相關政策因應時,不該將老年與幼兒政策分別獨立看待之,將兒童相關政策納入未來面對超高齡台灣社會的重要議題裡,才能讓台灣社會永續經營的條件中發展。
圖一 台灣各地區兒童死亡率與偏遠地區面積比例(作者自行整理,原始資料來源主計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