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報導,此項調查中對第四季景氣動向持悲觀看法者較第三季倍增,有接近五成的製造業廠商對景氣悲觀。而今總統大選前,經濟部曾宣布製造業者第一季對景氣樂觀的比率高達百分之二九點五,遠遠超過悲觀者比率百分之八點四三。第三季製造業對景氣持悲觀看法的比率已達百分之二二點○七(樂觀百分之一四點一八),工商服務業持悲觀的比率也升至百分之二一點五九,遠超過樂觀的百分之五點六八。雖然到第二季、第三季不召開記者會公布相關統計結果,但相關調查結果仍有公布在新聞稿上。
然而經濟部竟然表示,今年二月廿九日經濟部對外發布過的是「前政府所發布的,與我們無關」。更表示「這項景氣動向調查本來就不是定期發布的統計,而且調查品質還有改善空間,應該再研究讓這項調查更周延一點,因此決定不予公開,僅供內部參考。」其中,禁止外界索閱的理由包括:僅供內部參考、調查方法不夠周延、公布此項調查於法無據、此項調查有僭越其他部會職權之嫌、政府公布數據要考慮對民眾的影響。
其實自從新政府執政以來,國外知名專業機構如英國「經濟學人」、日本野村證券」及美國「商業周刊」等,都會對我國金融機構逾放以及金融體系潛在問題提出警告,而美國「標準普爾公司」更把我國主權評等等級從穩定調降為負向。對於這些國外專業機構的批評,我們非但從未看到政府官員們虛心接受檢討的誠意,反而是一次又一次加以忽略或駁斥的態度。這次更是對於自已所調查研究出的結果和數字視而不見,不敢公布,這並不是一個負責的政府所該有的作為。
從統計的角度來看,第四季調查所受訪的樣本包括兩千餘家製造業廠商以及兩千多家工商服務業。以經濟部禁止外界索閱的第二項由:「調查方法不夠周延」來看,難道經濟部之前所公布的結果也是如此不夠周延嗎?還是我們政府官員竟是如此缺乏統計常識,抑或仍抱著鴕鳥心態來治理國家。相較同一天臺經院主動公布十一月份景氣調結果,新政府這種欲蓋彌彰,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行為,無疑只會導致人民對政府信心的更加流失。
經濟部不公布的理由其實似是而非,因為不論是消費者信心指數或景氣動向調查,都是經濟統計指標。不論數字高低、結果好壞都可以提供學術界研究的參考、企業界決策的指標、滿足社會大眾知的權利,最重要的是做為政府施政的依據。若因為統計數字難看而不公布,則所有經濟統計數據,例如經濟成長率、物價上漲率、失業率等,一旦結果不如政府之意,是否都須作選擇性的公布?政府統計的公信力是如此得來不易,況且人民對於政府施政者的信心是建立在政府決策上。
政府統計不該是施政者的政治工具,因此對政府統計調查做更明確的規範有其必要性。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有自已的判斷力,政府決策者輕易踐踏自已施政公信力,則發展知識經濟、建立亞太營運中心、推動全球運籌中心,乃至十年每人所得加倍的目標,將只是口號而已。政府當局如此自欺、如此鴕鳥,正是施政列車雖已啟動,但卻遲遲不見成果的主因。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89.12..28中央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