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領袖在G20峰會上取得「高度成功的會談」後,隨後發展卻引人瞠目結舌,包括
美國派出鷹派的貿易代表-賴海哲(Robert Lighthizer)做為下階段的貿易談判主談代表;接著,華為公司財務長、創始人女兒-孟晚舟遭到逮捕。華為是世界上主要的電訊網絡設備製造商,在手機網絡普及的時代,美國對華為的巨大影響感到不安,也可看出,美國和中國大陸的衝突,已由貿易戰轉往科技的冷戰。
期間的川習熱線,
川普卻表示「貿易糾紛美中雙方有了重大進展」,除了安撫金融市場的信心外,也有拉抬其民意支持度的效果,加上股市震盪,農業州選民的不安,均是川普放緩姿態的原因。但另一方面,賴海哲及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則力圖說服川普,避免他在股市大跌中對中國立場軟化。
再者,川普於去年12月31日簽署「2018年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ARIA),內容包括定期對台軍售、鼓勵美國高層官員互訪等,也在在顯示川普的反覆。因此,在情況不利下,川普有可能先暫停,再看時機,找理由再打。
1月9日的美中貿易談判,大陸雖對美國的商品、服務有進一步採購及市場准入的承諾,但在削減出口補貼、智慧財產權保護上仍有不少歧見。
美中貿易戰雖然方興未艾,但黑天鵝效應已逐步顯現,廠商由原先的觀望,轉為具體的行動,包括存貨調整、砍單的效應。再者,蘋果股價大跌,也使美國股市成為重災區,進而影響全球資本市場,乃至引發全球景氣自高峰滑落的機率大增。
最近,中經院發布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及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NMI)也大致反映企業對未來經濟景氣的焦慮。12月的PMI指數由上個月的48下滑至44.8,背後原因為美中貿易大戰引發的不確定性,影響產業供應鏈及訂單透明度。而未來六個月的PMI擴散指數,更重跌至33.2%左右,透露出緊縮的態勢。
展望未來,
台灣應擴大內需到化解出口滑落的內涵,包括第一,強化投資,引入活水:在製造業上,引導台商回流,提振民間投資。目前,不少台商在海外成長高漲有意回台投資,政府可以在5+2創新產業,前瞻基礎建設等特定領域,透過「實質投資」可以抵稅的設計,鼓勵台商回台投資,以加速產業升級及創造就業人口。
第二,振興觀光事業的投資:觀光業影響內需至鉅。此時政府可提出觀光業振興方案(預算約40億-50億元)。此方案可以由業者提案,鎖定海外高消費族群,提出創意行銷方案。
第三,服務業的鬆綁與產業化:不少民眾認為台灣內需市場小,即使擴大內需也不足以支撐景氣。但別忘了台灣有高達10兆元的超額儲蓄,以及20兆元以上的保險基金。如果行政院能夠大開大闔,要求金管會、內政部、衛福部服務等主管部會鬆綁法規,並訂定產業化績效指標(KPI),如創造投資金額、增加就業人數等,將資金導入金融理財、都市更新、國際醫療、長期照護等領域,帶動投資、注入活水,並營造好的商業模式,台灣的內需市場將大有可為。不過,必須有回饋金照顧弱勢族群的配套與論述,才能杜絕社會對圖利財團的批評。
第四,化危機為轉機,因應美中貿易戰的中長線戰略包括:接軌美國數位經濟源頭,並建構人才、資金、技術、商業模式回流的生態系統;搭建台灣成為美國再工業化的重要策略夥伴平台。透過上述二大戰略的規劃,使台灣和美國的連結不只是政治,更擴及經濟,彼此的關係才能更長久、更深遠。
(本文刊載於2019年1月18日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