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序進入酷暑,東亞區域情勢似乎也節節升溫。菲律賓在
美國背後慫恿之下,去年向海牙國際法庭提出南海爭端之仲裁案,判決預計在7月出爐。不論結果為何,定將為未來的區域安全投下一大變數。
雖然各國皆呼籲中國大陸應接受判決,但中共早已表明不可能在領土問題上退讓。此外,北京在南海諸島持續其造礁行動,加上美國在南海的軍事行動頻傳,情勢似有失控之虞,引起周邊國家的高度警戒。
美國與中共在6月初有兩次近距離的喊話與角力:在新加坡舉行的「亞洲安全會議」(又稱香格里拉對話)及「美陸戰略與經濟對話」。這兩個會談都被南海爭端議題所籠罩,雖有化解問題的默契,但由於雙方利基差異過大,兩個年度對話最後只淪為各說各話的過場而已。
在新加坡的美陸交鋒,美國國防部長卡特先邀請新加坡國防部長黃永宏搭P-8偵察機,飛臨麻六甲海峽,接著在香格里拉對話中,警告中國大陸在南海的擴張及無預期行為,等同築起「自我孤立長城」,故美國將持續提供先進武器給亞太盟國,以維持軍事平衡,也說美國參與亞太事務符合其國家利益,也將堅持國際法規範。
率團與會的中共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副參謀長孫建國則高聲反擊「孤立說」,強調「中國不惹事、也不怕事,不允許自己主權及安全利益受侵犯,更不會坐視少數國家到南海搗亂。」很明顯,中共將南海爭議升高到主權及國家安全,就表示北京絕不可能輕言從現在的立場退縮,也正是此一「戰爭邊緣」(brinksmanship)的論調,迫使美國必須出手,也使得亞太國家不得不選邊倒向美國。
不同於在新加坡的強硬基調,中共在與美國的「戰略及經濟對話」中,就顯得較緩和。中共總書記
習近平仍維持其「太平洋寬廣論」的高度,暗示美國應認知到中國大陸日益強盛的國際影響力,接受雙方共同承擔維持亞太秩序、平起平坐的事實。如同國務委員楊潔箎呼籲美國遵守承諾,在相關領土爭議不持立場,並「在維繫南海和平穩定上扮演建設性角色。」
美國國務卿凱瑞則只是希望透過「法律、外交和磋商」來解決南海問題,也規勸中共不應籌劃設立南海防空識別區,避免升高周遭國家的疑慮,這將迫使美國採取更強硬手段回應。
既有霸權的美國以穩定區域安全為己任,而新興大國的中國大陸則試圖突破美國主導的圍堵防線。基本上,雙方都有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默契,卻又不願先行退讓,或許維持多邊及雙邊對話機制並行,是目前避免雙方掉入實際軍事衝突的最好選項。就像經濟學人的最新評論指出,美國與中共之間,早已有正式或非正式的對話,但礙於雙方意識形態及利益差異,總是「溝而不通」,形同「聾子的對話」,也符合中共的「鬥而不破」原則。
不過,中共還是抓到美國的軟肋。華盛頓一再要求中共應遵守「國際海洋法公約」來處理南海爭議,殊不知美國從未正式加入此一於1994年生效的國際法,這是為何中共會批評美國偽善的原因,也是為什麼
歐巴馬總統日前必須再次高聲呼籲參議院應儘速通過此一公約,藉此強化美國主張南海問題應和平解決的背後因素。
回到我國的國家利益及立場。不同於
民進黨,先前的
馬英九總統旗幟鮮明地捍衛我國的南海主權,更不惜抵觸美國底線而親自訪視太平島。反觀
蔡英文總統,雖已於就職演說表達類似立場,但其「聯美日、抗中共」的態度過於明顯,屆時是否能抵擋美日壓力而公開為難中國大陸,將影響我國的
兩岸及對外關係,新政府應謹慎自處。
(本文刊載於105.06.13 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