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Donald Trump。)
日前
美國聯邦總務署依法啟動交接程序,今年美國
總統大選結果應無懸念了,雖然
川普總統仍未承認敗選。而這次美國大選廣受國人關注,並引發熱議,不僅是前所未見,也是好事一樁。惟當中不乏對美國政治和選舉有一些誤解,因此有撰文釐清的必要。
首先,很多人質疑今年民調再次失準?鑒於4年前希拉蕊選前民調一路領先川普,結果卻遭翻盤(但希拉蕊在普選票數仍領先川普近300萬票,即逾2個百分點),所以這次許多民調公司將「學歷」納入考量並加權計算,希望能更忠實反映出,抽樣母體中高中以下學歷的白人選民力挺川普的程度。相較於2016年許多州的民調和選舉結果可以差到近5個百分點,今年在幾個關鍵州的預測不僅是在統計的誤差範圍內,而且也相當接近選舉結果,舉凡亞利桑那、喬治亞以及佛羅里達等,均是如此。
假設抽樣誤差範圍是正負3個百分點,候選人真正的得票率會介於推估值所在的6個百分點的信賴區間;換言之,當雙方民調很接近時,各自推估的信賴區間必然會出現重疊(譬如比較兩位候選人的民調結果是51%比49%,前者的信賴區間是54%~48%,後者是52%~46%),就算選舉結果出現逆轉也是合理的(有可能最後得票率是48%比52%)。更何況美國總統選舉人團制度,大抵上是以各州為單位「贏者全拿」(the winner takes all)的間接選舉制度,故要單獨觀察各州的民調,尤其是針對選情膠著的「搖擺州」(swing state),才會有意義。全國民調反而就沒那麼重要了。
其次,今年大選
拜登和川普的得票數雙雙創下美國歷史紀錄,除了歸因於選情競爭激烈外,也與多數州因
新冠疫情肆虐而降低申請「郵寄投票」(voting by mail)的門檻,或併行「提早投票」(early voting)有關。部分輿論批評,「郵寄投票」恐有作票之嫌,包括賓州在內的幾個「搖擺州」,川普從開票之初計算現場投票時大幅領先拜登,到後來納入「郵寄投票」和大城市的計票後反遭逆轉,而輸掉大選,相當詭異。但若了解美國的投票制度與生態,就會了解這次的狀況是合理的。
美國總統大選依法在平日周二舉行,且美國在都會區以外的大眾運輸並不發達,無形增加了社經地位較低的藍領
勞工去投票的成本。試想,一位沃爾瑪(Walmart)商場的西語裔計時人員,會比較願意請假搭車去投票所排隊投票,還是去上班賺錢,養家餬口?答案不言而喻,而類似背景的選民又多會是民主黨的支持者。這應該也能說明,為何今年在美國因疫情放寬「郵寄投票」資格的情況下,各州郵寄投票數量倍增,且其中選民又多註冊為民主黨支持者的原因;加上美國大城市本為少數族裔聚居之處,而在大城市討生活的中產階級也多支持民主黨,拜登在開票過程中倒吃甘蔗,其實並不意外。
第三,國人普遍好奇,為何仍有許多美國華裔和西語裔選民會支持代表保守白人利益的共和黨川普連任?共和黨和華人都重社會秩序和家庭、強調自食其力以及反對社福氾濫浪費;且華人受過良好教育,多為經商或擁有專業工作的中產階級,相對也較易融入以白人為主的美國主流社會。此外,華人也不滿民主黨推動的積極平權措施(affirmative action,菁英大學為非裔、拉丁裔等弱勢族群申請入學的加分優惠措施),因為華人孩子通常比較用功,但學校為了保障其他少數族裔入學的機會,反而會限制了華人孩子的錄取比例,侵害他們的權益。
最近兩次大選都有約3成的西語裔選民支持川普,且比重逐漸上升。最常見的解釋為,已經在美國落地生根的拉美移民並不樂見他們的同鄉來美國跟他們搶工作,尤其是那些可替代性高、屬於勞力密集的工作(譬如學校工友、餐廳或大賣場的計時人員)。所以對他們而言,川普在美墨邊境築牆阻擋非法移民並非壞事。換言之,華裔和西語裔選民並非理所當然會支持傳統上凸顯少數族裔和弱勢民眾權益的民主黨。
美國大選落幕,其中雖有波折,但相信國人已深刻體會到,美國兩百年的民主制度確有其韌性所在,且公民水準亦高乎我們想像,應是
台灣虛心學習的對象。至於那些似是而非的言論,就必須要謹慎以對了。
(本文刊登於109.12.14中國時報時論廣場,原刊奔騰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