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率達到3.38%,已經是連續2個月超過3%;而今年前4個月平均為2.95%,今年超過2%的機會非常大。
美國3月和4月的CPI高達8.5%和8.3%,這是美國40年來的首見;另外,德國則是7.3% 和7.4%。英國3月的CPI略低為6.2%,但是英國的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預估今年第4季的通膨可能會略高於10%。這些數據顯示,不但現在國際通膨非常嚴重,而且很有可能會持續到年底,也就是說,國際通膨將不會是一個短期現象。
為了抑制嚴重的通膨,美國聯準會3月升息1碼,5月升息2碼,但是看起來通膨似乎完全沒有停息的跡象。因為2020年底到2021年初,美國為了拯救受到疫情影響的經濟蕭條,採取了所謂「QE無上限」的政策,當時有好幾個月的貨幣供給成長率超過300%,而這些大量的流動性也就是造成現在美國物價高漲的元凶。現在聯準會中屬於鷹派的理事已經揚言,下一次聯準會可能會升息3碼;同時,也有人預估美國今年可能會升息10碼。
這裡有兩個主要的考量,一個是如果市場上都預期這一次的通膨會是一個長期現象,那麼許多工作者可能會要求企業提高薪資,來彌補通膨造成實質薪資的損失。如此一來,企業可能必須支付更多的薪水,從而進一步的推升成本與售價。也就是當人們普遍形成物價的預期心理以後,再要求調高薪資來因應,就會形成物價與薪資相互推升的螺旋關係,而不斷的推升物價,這是許多人所擔心的,因此應該要採取較重的緊縮政策。
另外一個考量是,不久前美國公布第一季GDP成長率為-1.4%,遠低於市場原先預期的1%,也就是說,現在有些人開始擔心美國是否會出現所謂的「停滯性通膨」,因為經濟緊縮和通貨膨脹同時出現,這絕對不是大家所樂見的。因此,雖然聯準會想要升息來抑制通膨,但是又擔心利率太高,會造成對
經濟成長的壓制。所以原本就有人預估5月初聯準會會升息3碼,就終只升息了2碼。
在全球通膨高漲之際,一向物價穩定的我國自然也無法避免。去年4月以來我國的進口物價指數就一直維持在15%以上的高水準,帶動國內躉售物價指數(WPI)的高漲,也都超過10%,從而進一步推升了國內的CPI。雖然去年最終全年的CPI上漲率1.98%,沒有超過2%,而且主計總處預估今年為1.93%。但是,今年前4個月的CPI上漲率平均已經達到2.95%,再加上美英等國的通膨可能還會持續下去,因此央行總裁楊金龍日前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今年CPI可能會超過2%。然而,由於受到俄烏戰爭的影響,國際能源和農產原物料的價格仍然持續上揚,再加上近日以來,受到美國持續升息的影響,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已經貶到接近30元關卡,這表示說未來進口商品價格可能會變得更高,所以我們可以合理預期今年我國全年CPI應該會比2%更高才對。
為了因應不斷上升的物價,我們政府部門以調降貨物稅和關稅,來減輕廠商的成本,但是因為進口物價上漲超過15%,因此上述的做法並無法有效的減少通膨的壓力。至於在貨幣政策方面,從去年中以來,央行就逐漸的在降低M1b的成長率,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國的M1b的成長率仍然在12.3%左右,仍然高於疫情前的水準。因此,未來央行應該持續的升息來減少市場上的流動性。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由於造成通膨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進口物價上升所形成的「輸入型通膨」,可是最近因為美國升息而造成新台幣兌美元不斷貶值,從而進一步推升進口價格。其實從貿易面來看,我國第一季的對外貿易表現比預期要來得好,前4個月的出進口成長率分別達到22.9%和26.6 %,因此新台幣應該是升值而不是貶值的。所以,我們建議央行應該維持較強勢的新台幣,雖然此舉會讓外貿部門受到一些影響,但是卻可以減少進口成本,從而抑制一部分的通膨;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犧牲一點出口與經濟成長,但是維持較穩定的國內物價。因為現在出口部門表現不錯,而國內部門的情況較差,所以上述的做法應該是合理而且可以被接受的。
(本文刊於2022年5月17日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