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從事派遣工作的下層勞工。)
政府心向優勢權貴,漠視弱勢族群困境的資源分配方式,加重台灣近年貧富不均及社會階級流動停滯的現象。使近六年,低收入家庭戶增加三萬,而每五個貧窮家庭,就有一個陷入二代的貧窮循環。
同週兩則醒目的報紙頭條,讓人再次對政府的心態與無能感到氣憤。一是豪門世家的醜聞:力霸王又曾家族掏空七百三十一億元遭到起訴;另一則是無助人民的悲歌:台東偏遠國中,有九成學生繳不出註冊費。政府無能,讓王氏家族如入無人之境進行掏空,且從容禮遇出境;而政府過度心向著優勢權貴,亦讓無辜百姓莫名賠付財團掏空銀行黑洞。虛擲千億公帑造成預算不足,不但使偏遠弱勢的孩童,被剝奪受教權。甚至根據教育部統計,九十五學年度上學期全國無力支付營養午餐費之中小學生,已超過十四萬人,若加計因無力繳午餐費而輟學者,則更高。
另據主計處統計,民國九十年,研究所以上程度者平均年所得是補習自修或不識字者的八點五倍,但至九十四年已擴大為十一點四倍;明顯的知識經濟下「贏者圈」現象,於台灣社會已漸然成形。在知識經濟下,擁有知識及知道善用知識者,機會無窮;而知識弱勢者,則終其力而無所獲;雖說M型社會是知識經濟下嚴峻且無法迴避的課題,然任何負責任的政府皆會積極尋求對策,以減緩M型社會的惡化;惟我們政府卻似反其道而行。
據估算,讓所有原住民學童有營養午餐吃,一年僅須花四億。要補助弱勢孩童受教,亦不過數十億。可是我們政府,卻寧願擲千億於金融財團,並放任一年多賠一百九十三億元的問題銀行不處理。更有甚者,法令已明訂「政府對問題銀行之非存款負債,不得以RTC賠付」,近日金管會卻不顧法令規範及會計準則,硬將銀行間相互「借款」的非存款負債,扭曲解釋為「費用」,來進行賠付。蓋銀行本即精於放款風險之計算,當其甘冒風險享受高利,將錢借給其它問題銀行,那是它自身的決定,何以在問題銀行倒閉後,政府卻要求既不精於風險計算又沒享受到高報酬的民眾,繳稅來賠?
政府心向優勢權貴,卻無視弱勢族群困境的資源分配方式,加重台灣近年貧富不均及社會階級流動停滯的現象。無怪乎近六年,低收入家庭戶不但增加近三萬戶,且根據家扶基金會調查,二○○四年台灣每五個貧窮家庭,便有一個因無法提供足夠經濟及教育資源,而陷入貧窮循環。
近日剛完成探訪金磚四國的最後一站-印度,看到該國財經官員及資訊界菁英,在對印度未來的經濟發展充滿著期待與自信之餘;亦難掩其對印度傳統種姓制度及大量文盲,形成社會階層缺乏向上流動力,進而影響未來經濟發展之憂慮;兩相對照,我們政府卻忙於以各種政策,加速台灣M型社會的形成,且讓社會底層的翻身空間日益狹隘,實在不知我們政府到底在想些什麼?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本文刊登於96年4月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