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一場被喻為地獄職場的「醫療勞權大遊行」,相信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二千三百萬人的
台灣醫療體系,僅靠著十八萬八千名護理師支撐,同時據衛福部統計,每年流失五千名護理師,可見得醫事現場的辛勞程度。對此當局並非視而不見,但其所提對策,甚至是執政黨總統候選人之主張,均因政策視角無法貼合基層,才讓積怨已久的心聲爆發。
怎麼說是「政策無法貼合基層需求」呢?
就衛福部九月底提出的十二項策略,計畫年花一百八十億元留才來看,從護理師護士公會公布的調查可知,當中最有感的夜班津貼,近八成認為恐無法單靠此補足人力,還可能造成排班困難和獎勵分配不均之問題。
護理師不是反對增加夜班津貼,但白班其實工作繁重,門診、檢查、醫囑多、行政事務多,只補助夜班,可能衍生不要的對立與糾紛。那麼為何不能全面加薪呢?衛福部長則認為,大家都會輪班,沒有對立的問題,殊不知醫療現場不是人人可獨當一面,加上有人進修、有人要照顧家庭無法上夜班,「花花班」才會因應而生。這就是決策者從上往下看,和基層從下往上看的不同。
至於執政黨總統候選人主張,增加大學護理系所招生名額,以提高供給的作法,解決護理缺工,看似合理,一樣與現實脫節。
以往學子選擇就讀護理系,不外乎因其有專業、就業機會多,然而現在臨床醫療卻面臨高風險、高工時、高壓力,與勞動條件差的「三高一低」情況,使得大學端的新生不願意選讀,因此增設護理系與增加錄取名額,立即就會遇到招生能否達標的問題,如此無異是製造教育部的新困境。
據人力銀行調查,護理人員對工作的滿意度很低,平均僅四十六點七分,如要抒解人力荒,首要「提高薪資福利」,平均加薪三千八百五十六元才能留才。以此金額推估,十八萬八千名護理師一年花百億元就夠,衛福部調整每年一百八十億預算的十二項策略計畫便足以支應。
護理師全面加薪,或許會因醫學中心、地區醫院或診所金額有所不同,但從醫療院所的財報得知,多數醫院是賺錢的,因此這部分也可從提高其健保點數著手,以獎勵加薪及施行「三班護病比」的醫療院所。
整體政策也應朝貼合基層的方向修訂,諸如今年五月通過的《護理人員法修正案》,明訂未取得護理師資格或雇用未取得護理師資格者,若執行護理業務均將依法懲處。雖是防堵密護,但這樣不也會阻擋,尚未取得證照的護理科系畢業生繼續精進技能,可否改用「護士助理」的身份,給他們一個機會,避免人才流失。
要抒解護理缺工,與其拜託大家共體時艱,不如政策轉個彎!
(本文刊載於2023年11月3日聯合報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