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攸關到當代
台灣社會之於長期照顧、照顧負荷及其長照家庭運作的綜融性思辨,實有其嚴肅探究之必要。
話說:截至去年(2023年)的年底為止,全國有長照需求的受照人數約莫86萬人,據以推估提供服務的照顧者人數應該超過有130萬名,對此,國家衛生研究院於2022年和屏東縣政府長期照護處合作,進行所謂的《家庭照顧者負荷分析研究》,分析的起迄點為2019到2022年,共計有2萬8千多名的長照個案及主要照顧者資料,對此,研究發現到包括體力負荷、睡眠、生活品質以及工作是否受到影響等合計由9題問卷所組成的『照顧負荷指數評估量表』,這其中攸關到家庭照顧者負荷分析之主要照顧者排序,分別為兒子占28%、女兒占25%、配偶占25 %、占媳婦9%,顯然,針對受照者而來的性別角色扮演,已經出現『去性別化』趨勢,據以形成由兒子、女兒和配偶所組成之三分天下的照顧團隊樣態。
誠然,關乎到對於老人的照顧服務,包括有「層級補償模式」(Hierarchical Compensatory Model)、「職務取向模式」(Task-Specific Model)、「雙重專精模式」(Dual Specialization Model),「正式服務專精模式」(Formal Service Specialization Model)、「親屬獨立模式」(Kin Independence Model)、「替代模式」(Substitution Model)、「補充模式」(Supplemental Model)、「橋樑模式」(Bridge model)、「壓力—緩衝模式」(Stress-Buffering Model)」以及「平行照顧模式」(Provision of Parallel care Moel)等等不同概念內涵、屬性特徵的社會支持模式,換言之,背後所糾結的乃是涵蓋有長者個人偏好、親疏等第關係、性質功能、生活場域、照顧素養、社會網絡、家庭動力及其分工協力的長期照顧模式底蘊,如此一來,要如何與時俱進以找出適性和配搭的長照家庭運作模式,便有從政策、立法到服務體系的整體性擘劃之必要。
冀此,關於《家庭照顧者負荷分析研究》的考察論述,主要是突顯家照者『去性別化』的整體客觀事實,連帶而來的是攸關到該項照顧身心負荷事情的背後,實有其扣緊從不婚的單身趨勢,以及奉養不再以媳婦為主之文化認知基模的時代變遷,只不過,相形之下的兩老相互扶持的照顧樣態,這也直指另外一半的老權、照權及其人權,是有嚴肅看待和超前部署之必要;除此之外,從主照者之於生理、心理、社交、經濟、認知、文化等個人動力的不同發展介面,點出該項的「照顧負荷指數評估量表」,亦有其發展介面之於從周全、互斥、牽連到滾動,以及所涉及到相關、因果、最大解釋變異、可能干擾變數而來的大數據資料勘查之必要;連帶地,從主照者男女兩造的性別變項到年齡、身心狀況、家庭結構、社經水準等個人內在歸因,從受照者單一老或幼到倆倆老幼或老障的不同照顧負擔程度,以迄於扣緊從生理範疇的照護到全人關懷的身心負荷,表述出來:該項的『長照圖象』依舊是處於『無知之幕』景況,特別是欠缺從縱貫到橫貫而來的綜融性考察。
(本文曾刊登於113.09.10 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