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flickr,作者:DonkeyHotey,CC BY-SA 2.0。)
在1月3日下令空襲格殺伊朗第二號人物革命衛隊聖城旅指揮官蘇萊馬尼之後,不到1周,伊朗便以空襲
美國駐伊拉克基地作為回報,從而讓中東地區情勢愈發緊繃,也更接近戰爭邊緣。
中東地區自冷戰時期以來,便有「火藥庫」之稱,自2001~2003年接連發動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後,基於其介入容易、脫身難之地緣政治特性,尤其阿富汗長期被認為是「帝國墳場」,美國不啻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儘管耗費數兆美元戰費,特別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衝擊下,華府一度在2011年宣布結束在伊拉克的戰爭任務,但從歷經小布希、
歐巴馬、
川普3任總統(特別是中東撤軍還是歐巴馬的主打政見),美國仍不敢或無法驟然撤離阿富汗看來(又如2019年10月雖短暫撤離北敘利亞庫德區,隨即又宣布重返),中東地區的「泥沼」黏性不容小覷。
更何況,美國在中東地區既並存政治與經濟利益,也同時有著長期和短期政策考量。就政治而言,控制中東直接涉及美國是否將終結自新世紀以來的單邊主義戰略路徑;就經濟來說,此區域事涉油價與石油供給,亦與美國能否藉「戰爭溢價」來彌補財政與債務缺口有關。長期來看,華府若選擇狼狽撤離而非凱旋而歸,勢將重蹈越戰苦果,引發新一波對於霸權秩序之質疑。至於聚焦短期,則川普無論是面對國會彈劾或明年
總統大選,都需要一些激勵民意的外部大事件,對此,長期在美國人心中被「妖魔化」的伊朗自然是不二人選。
話雖如此,如此景況與1983年雷根空襲利比亞為選舉造勢,以及1998年柯林頓藉由空襲伊拉克轉移國會醜聞聽證不同,當時華府基本上都為可進可退的「局外人」,如今美國早已是中東地區不可分割之「利益攸關者」,包括從敘利亞到阿富汗幾個未完的戰爭任務與數萬駐軍,甚至自2009年阿拉伯之春運動自北非蔓延至西亞後,北約盟友也被拖下水身陷其中,「打帶跑式」的短期戰術操作似乎並不可行。何況經歷1年蟄伏後,北韓自2019年起也蠢蠢欲動,待機重新出發,歐亞地緣緊張大有連動之勢。
無論如何,自2017年上任迄今,川普本即是當前世界最大的「黑天鵝」,或許各界對其猶如商場賭徒一般,「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舉措也已經見怪不怪,但這不代表我們可以輕忽或自外於其後續可能的影響。儘管
美中貿易戰暫時浮現停火契機,絕不意味已然平息,至於愈演愈烈的美伊衝突則將引爆另一波地緣危機,在可見的未來,整個世界依舊充滿各種不確定之挑戰。
(本文已刊登於109.1.9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