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Donald Trump。)
自2018年初中美爆發貿易戰以來,歷經1年半打打停停,
美國除了陸續向中國發起5波關稅攻勢之外,近期不僅開始將目光擴及貨幣領域,指稱中國為「匯率操縱國」,
川普總統最近更「下令」要求美國企業從中國撤出。繼小布希政府第一任期將中國設定為「戰略競爭者」後,川普更公開點名大陸領導人
習近平是「敵人」,從而提高了雙邊對峙情勢。
除了最新一波的中美貿易戰升級之外,美中軍事對抗亦不容小覷,無論是北韓、
台灣,乃至南海爭端,儘管部分人士認為,它們不過是川普用以作為解決貿易主戰場的籌碼罷了,但事實或非如此。
前述一連串亞太安全議題,早自
歐巴馬政府在2009年推動「重返亞洲」後便開始升溫,在2012年升級為「再平衡」戰略後,非但美國「圍堵中國」態勢愈發明顯,由於北京自2013年後開始醞釀「
一帶一路」規畫作為反制,加上南海填礁造島工程直接威脅區域權力平衡,歐巴馬除透過所謂「自由航行」行動以宣示霸權,一方面在2015年與日本簽署了一份《新防衛指針》,2016年更克服萬難,親自拉攏日本與南韓簽訂《情報互享協定》,藉此鞏固以美國為首的東北亞安全同盟體系。
至於在川普上台後,表面上他雖更有興趣也花更多時間處理貿易問題,實則在推動所謂「航行自由」方面,相較歐巴馬政府在2015~16年間共推動4次南海地區的自由航行活動,川普自2017年上任以來至2019年8月已進行了13次,頻率明顯上升;於此同時,美國在2018年將太平洋司令部改稱印太司令部,以配合川普的「印太戰略」,一方面與日本在2018~19年兩度於南海地區進行航母級共同訓練演習,2019年又邀集日本、印度與菲律賓,首度在此海域進行聯合軍演;更甚者,美國軍艦自2018年7月以來共高調穿越台灣海峽10次,單單2019年迄今便有7次,五角大廈且宣稱「不排除」未來派遣航母可能通過海峽,表態意味也很明顯。
當然,正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相較美國動作頻頻,北京方面自也不可能閒著。就在南海造島工程臻於高峰之際,中國在2015年《海洋發展報告》中公開指出,美國的重返亞洲戰略以及由島礁主權和海洋權益引發的複雜爭端,將是影響中國海洋安全的最大不穩定因素;至於其具體回應,如同前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情報主管凡內爾指出,中國在2015-18年建造艦艇多達85艘,遠超過美國同期的22艘(包括今年準備正式入列的第二艘航空母艦)。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建造的海軍艦艇無論數量和噸位都將迅速超過美國,由此鼓勵其在南海、東海的行動越來越具有侵略性,2018年4月北京在南海進行建政以來最大規模海上閱兵儀式,便是一例。
總的來說,美中貿易衝突勢必影響深遠,畢竟經濟議題本質上具有「非零和」特性,全球互賴更使雙方陷入「剪不斷,理還亂」的糾葛,相對地,安全議題未必單純作為政策籌碼,或只是經貿議題的平行線,其背後之「零和」暗示不但值得深思警惕,對於目前正陷入美中複雜衝突蛛網的台灣而言,如何在「趁亂獲利」之外,努力讓自己「置身事外」,更需要大家共同關注且集思廣益。
(本文已刊登於108.8.26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