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經貿版圖面臨全面重新洗牌的局面。當前國際經貿體系的變化,正逐步朝向區域整合的方向前進。目前全球經貿整合逐漸從多邊貿易轉向雙邊或區域貿易,其中,杜哈回合談判的中止是一大主因。杜哈回合談判的破裂,使得WTO架構下的全球多邊貿易陷入僵局,加上金融海嘯的衝擊引發各國貿易壁壘的重新建構,為突破此經貿困境,各國紛採取與主要貿易對手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之舉。
現今全球主要的經貿板塊約可分成歐洲、美洲及亞洲三塊,其中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東協正是這三大地區的代表性區域經濟組織。三者中,以歐盟的整合歷時最久,整合的程度亦最成熟;不過,東協近年來積極與東亞主要經濟體(包括中國、日本及南韓)及澳紐簽署或洽簽自由貿易協定,似有意透過經貿的整合,提升東亞在世界的地位。
面對當前東亞經貿整合的趨勢,由於台灣的經濟發展高度依賴對外貿易,今後一旦東協加三經濟體成立後,台灣如果無法參與而被排除在外時,將被課以高關稅,遭受貿易移轉和投資移轉的不利衝擊。到時候,台商為了維護自己產品的競爭力,以及確保自己的市場利益,可能加速產業外移到東協或中國,此舉顯將嚴重衝擊國內就業市場。因此,為了鼓勵台商根留台灣,降低東協加三對台灣的負面影響,並提升台商對外的競爭力,與中國大陸簽署ECFA,藉機融入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勢不可免,此也是台灣產業未來發展的一道曙光。
目前坊間諸多反對ECFA的聲音特別強調,即使簽了ECFA,台灣在經貿上也無法走出去,因為中國大陸依舊會百般阻撓。此顯然是非常沒有根據、純為反對而反對的說法。根據近期受邀來台發表演說的管理大師Michael Porter之說法,目前亞洲地區極端熱中洽簽雙邊或區域貿易協定,迄2009年為止,共有58個RTA/FTA生效實施,如東協分別與中國大陸、韓國、日本、澳紐簽署之自由貿易協定已陸續生效實施,東協與印度自由貿易協定則預訂2010年3月生效。台灣和大陸即將簽訂的ECFA只是其中之一,不需也不應要用狹隘的觀點來看待ECFA的進展。此外,Porter亦認為,除了和大陸簽署ECFA外,台灣已經沒有突破經貿的其他替代方案,若是不做,未來台灣和大陸的經貿往來成本勢必將高於其他國家。
此外,經濟部長施顏祥於2010年3月31日至4月2日率團前往馬來西亞出席台馬第七屆部長級經貿諮商會議,會晤馬來西亞貿工部長慕斯達法時,慕斯達法親自表達關切台灣與大陸目前正在進行的ECFA進展,並直言如果兩岸順利完成ECFA簽署,台馬將可以進入FTA的研究諮商階段。同時,經濟部次長林聖忠亦表示,除馬來西亞外,台灣與許多國家都有密切接觸,商談洽簽FTA的可行性,包括澳洲、新加坡、歐盟、美國等,其中新加坡是目前接洽密度最高國家。林聖忠亦明白指出,「預計ECFA簽訂後,會對台灣與各國簽訂FTA有幫助」。
顯然地,對於ECFA的簽署是否有助台灣突破經貿困境、與他國洽簽FTA之說法,除國際知名的競爭力大師替其背書外,國內的政府官員也以造訪東亞各國的實際晤談經驗提出佐證,反對人士的說法實在沒有任何的說服力。且若是換個角度來想,如果就當前國際經貿情勢而言,台灣不與中國大陸簽署ECFA,難道還有其他突破經貿困境的替代方案嗎?如果有,反對人士為何遲遲不肯提出?
不可否認地,簽署ECFA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影響。但從政策施行的角度來看,若是整體利大於弊,此項政策即有實施的空間,政府也應負起如何將獲利部份移轉至受損部份充作補償的角色。透過ECFA的簽署,台灣經由關稅減免所獲得的龐大利益,無庸置疑。此外,連帶衍生而出的效益,包括維持出口競爭力、提升投資誘因、促進產業升級等,都是顯而易見的。雖然期間有些產業會因此受損,例如毛巾、寢具及襪子等傳統產業,但千萬不能顧小弊而忽大利,想要面面俱到的作法,結果往往會變成兩面不討好。
最後,值得一再強調的是,ECFA的簽署並非僅著眼於中國市場,未來的重點在於經濟整合日趨熱絡的東亞區域。目前中、日、韓及東協等合計占我出口總額比重65%,未來的東協加一、甚至東協加三或加六,勢必會對我國產生嚴重的排擠效應。在此險峻的經貿情勢下,若不積極與大陸簽署ECFA,到時失去的不只是中國市場,而將是台灣整體的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