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公布最新一季國際收支帳表現,金融帳出現連19季淨流出,累計流出規模高達1871.6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5.8兆元,金融帳淨流出已成為常態。今年第二季出口及外銷市場開始出現衰退,4月出口大幅衰退11.7%,創下5年半以來單月最大衰退幅度,4月外銷訂單年減4%,扣除春節因素是近兩年來首度負成長,主計總處因而大砍今年
經濟成長率至3.28%。出口
競爭力如持續衰退,經常帳的表現也將不甚樂觀。換言之,未來可能出現經常帳與金融帳雙赤字局面。
國際收支帳代表一國經貿及金融活動表現。對外經貿表現良好、有盈餘,經常帳就會順差,也是
台灣累積龐大外匯存底的主因。金融帳順差意味著資金淨流入,代表國內投資機會眾多、金融市場活絡,因此能夠吸引國外資金前來投資,國內資金出走意願也相對降低。經常帳及金融帳雙順差就會以外匯存底累積呈現,理應是政府最希望的結果,也是經貿及金融政策努力的方向。
台灣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呈現經常帳與金融帳雙順差,外匯存底持續大量累積,經濟日趨繁榮。外匯存底對台灣而言不僅是經濟的成就,更是國安的生命線。台灣並非IMF會員國,未與他國簽署任何形式的貨幣互換協定,當面臨外匯(美元)短缺時,將無法從國際社會中獲得任何援助。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金融海嘯,台灣得以受損輕微、安然度過、並快速復甦,就是源於龐大外匯存底支撐,提供國內外投資者信心。
進入21世紀台灣經濟成長出現停滯,2010年金融帳開始逆差,但外貿表現依然良好,央行始終把資金淨流出視為經濟體質健康現象。其實,金融帳持續淨流出,對經濟及金融發展是一種警訊,經濟面代表缺乏投資機會、經營環境惡化與產業空洞化;反映在金融面,是金融業務或商品不夠創新與多元、金融法規相對嚴苛、稅制過於繁複。長期以往,不利國內資本累積與形成,也不利金融市場的發展。
台灣金融面更大的挑戰來自大陸,近年人民幣國際化進展迅速,金融市場加速國際化進程,政策上開始以「印股票」代替2008年以來的「印鈔票」,吸引了全球資金流入,排擠效應下,台灣金融市場面臨更嚴酷的挑戰。MSCI日前連續七季調降台股新興市場指數權重,對已瀕臨貧血的台股來說,不啻是雪上加霜。台股早已為外資控盤,外資持股占總市值比重逼近4成,成交比重也將近3成,台股漲跌幾乎得看外資臉色。近來台股盤中若出現大漲大跌走勢,盤後檢視外資進出資料,都可發現巨幅買賣超情形。一旦外資出現大舉撤資,台股可能引發崩盤危機,台股崩盤又會引發外資大舉撤離,形成螺旋效應。一旦外資撤離成為台灣經濟新常態,金融帳將出現長期大量逆差。
目前我國國際收支仍有盈餘,依靠的是龐大經常帳順差,抵消金融帳逆差。過去5年,我國在金融帳逆差下,仍然累積超過4000億美元外匯存底,依賴的就是經常帳長年順差,一旦經常帳轉趨惡化,台灣經濟勢將更為險峻。令人憂心的是,今年第二季出口競爭力出現逆轉衰退,這究竟是短期現象或長期趨勢,還需要進一步數據分析才能做出正確判斷。出口衰退主要來自對大陸及香港出口減少,可以研判與紅色供應鏈日漸成熟有關,如果判斷正確,代表出口不振將是長期趨勢,果真如此,廠商應變力一旦不夠快、不夠強,出口持續衰退,經常帳就可能出現逆差。如果金融帳與經常帳出現雙逆差,外匯存底就會減少,甚至出現負債,經濟體質變得孱弱不堪。李光耀曾說,台灣的存在,唯一的依靠是經濟力,所言不虛,台灣經濟出現警訊,國人須有危機意識。
(本文轉載於2015年5月24日中國時報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