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期間,大陸與韓國雙方宣布完成
FTA實質性談判,並預計於明年生效實施。這是繼2011年7月生效的歐韓FTA、2012年3月生效的美韓FTA之後,韓國對外經貿的又一重大突破。
近年來,韓國在經貿方面所展現的企圖心,沒有一個國家能出其右。為何如此?原因很簡單。因為對同樣屬於資源匱乏、出口導向為主的韓國而言,貿易自由化、全球化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台灣雖也有同樣的體認,但過往受限於國內意識型態作祟及國際政治現實考量,始終無法突破對外經貿的困境。直到2010年6月與中國大陸簽署
ECFA後,才有機會敲開區域經濟整合的大門,並陸續與紐西蘭及新加坡簽署雙邊的經濟合作協議。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映照在台韓兩國的對外經貿處境,十分貼切。十年前,韓國發表FTA發展策略藍圖(FTA Roadmap),積極衝刺FTA。十年下來,韓國FTA涵蓋國家超過50國,貿易覆蓋率(與已簽署FTA國家的貿易量占其貿易總量之比重)則超過六成。貿易總量也隨之大幅成長,2004年貿易總額僅為4,782億美元,2013年已來到1.08兆美元,足足成長1.26倍。
反觀台灣,這十年來雖也努力提振出口,但由於遲遲無法與主要貿易夥伴簽署FTA,使得先機盡失,即使後來執政當局力挽狂爛,但失去的市場已很難立即挽回。從2004年到2013年,台灣貿易總量僅成長64%,成長幅度僅有韓國的一半,貿易覆蓋率更是連一成都不到。
如今,隨著陸韓FTA即將生效實施,未來台灣的經貿處境勢將更為不利。然而,面對這樣的國際經貿現實,台灣卻仍有某一部份人士,或因為立場偏激、或基於意識型態,認為陸韓FTA對台灣的衝擊過於誇大其實,相關部會及研究機構所做的評估報告,不盡可信、甚至危言聳聽,這是相當可怕的一件事。因為這種雙邊互惠的貿易協定,短期傷害可能不會立即顯現,但長期弱化貿易對手國的
競爭力是顯而易見的。這十年來,台韓兩國對外經貿實力此消彼長,就是很好的例證。
更不用說,這樣的認知行為,在相關媒體的大幅渲染及刻意誤導下,往往容易造成一般民眾的誤解,積非成是的結果將加深民眾對政策的不信任感。未來相關政策推行勢將阻力大增,有效性也會大幅降低。以318學運(或稱太陽花學運)為例,就是利用媒體大幅散佈一些似是而非的論點,混淆民眾的思緒,同時激化朝野的對立氣氛,使得原已簽署通過的
兩岸服貿協議必須重回立法院審議。但是半年多過去了,服貿協議還是躺在眾多議案裡,而政府順應民意立即提出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則是連審查的機會都沒有,更遑論貨貿協議端出時,可能遭遇多大的阻力。
面對這樣的困境,台灣是否還有機會扳回一城?有的,就是儘快通過服貿協議並完成貨貿協議的簽署。尤其是貨貿協議的談判及簽署,更應加快進行。如此方能藉由出口貨品(特別是高稅率產品)關稅減讓的優勢,降低陸韓FTA的衝擊。根據經濟部統計,台韓產業出口產品重疊性高達七成以上,未來台灣出口至大陸須課徵關稅,而韓國不用,則24.7%的台灣非零關稅工業產品可能深受威脅,甚至可能被韓國產品取代。因此要減緩陸韓FTA影響,首要之務就是簽署貨貿協議,為現在非零關稅產品及廠商保住機會,也替為數眾多但出口金額較小的中小企業找一條新的出路,並在未來能享受自由化帶來的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兩岸貨貿協議簽署的重要性,對中小企業而言,是遠大於大型企業的。因為台灣有高達九成以上的企業為中小企業,然而,中小企業由於資本規模及資金運用能力的限制,並無法像大型企業那般具有全球布局的能力,可以針對關稅或非關稅貿易障礙進行調整生產比重配置。因此,中小企業在面對這類因FTA所形成的貿易障礙時,勢將面臨更殘酷的考驗與競爭。有鑑於此,如何在接下來的貨貿協議談判過程中,針對最有可能受到陸韓FTA傷害的產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部份),持續爭取應比照大陸給予韓國的條件、甚至是優於韓國的優惠,是一個很重要的談判目標,也是政府應努力的方向。
長期來看,為因應經濟及金融全球化的趨勢,台灣還是要想辦法融入區域經濟整合,包括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
TPP)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
RCEP)這兩個巨型化的自由貿易協定(Mega FTA)。因為唯有如此,才能發揮台灣海島型經濟的特色,成功實現經貿自由化及國際化,最終帶動
經濟成長。而這,也是過往台灣經濟奇蹟的原動力。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
(本文刊載於2014年11月號台胞好康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