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台北、高雄兩市與金門、馬祖的高中職,原都隸屬於台灣省政府,八十八年精省時,原本計劃將高中職改隸地方政府,然因縣市政府擔負國民教育都已心有餘而力不足,實無法再負責高中職的重責大任,最後教育部才勉強承接,並在八十九年二月正名為國立高中職。高中職改為國立僅不過兩年,卻又要再改弦易張,讓高中職師生人心惶惶,有此必要嗎?
行政院為了「中央與地方財政收支劃分法」的覆議,引起了朝野的對決,此項爭議的導火線表面上是地方爭取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實質上是各地方政府財務困難,已到負債累累、錙珠必計的地步,以今年為例,北、高兩市及各縣市政府歲入歲出短差高達九三六億。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業,挹注大量經費,短期內無法見其成效;縮減經費,近期內也不會立即顯現惡果,因此各地方政府在財政困難時,首先遭殃的就是學校。近年來由地方政府負責的國民教育,除了人事費用外,幾乎大小事項,均依賴中央政府補助,而經費尚經常被挪為他用,中央補助的經費雖然急遽增加,國民教育的品質卻不見有效提昇,這就是主要的原因。
地方政府財政困難,處處依賴中央政府,但中央政府的財政也如「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行政院游院長日前透露,至今年度止中央政府負債累積將高達二兆九三三六億,且未來會益形惡化,至九十四年時將達三兆三七五二億,每年平均增幅百分之四點八。更令人擔憂的是近兩年來國內經濟衰退、失業率節節攀升,政府的稅收也因此逐年下降。收入雖逐年下降,但政府的支出卻是有增無減,社會福利措施、老人年金、六年國建計畫,逐步推出。原已債台高築,稅收逐年下降,但支出卻節節上升,中央政府財政加速惡化顯然已無法避免。
在中央與地方財政均極為困難的情況下,準備將高中職的職權回歸地方絕不是務實的做法,我們甚至於「合理的懷疑」教育部有卸責的意圖。教育部也許打算高中職回歸地方政府後,所需的經費由教育部給予補助;但自「地方制度法」、「中央與地方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通過實施後,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改變,補助地方的經費將不再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編列,而是以統籌分配的方式直接補助地方;至於地方政府是否將款項用於規劃的項目則由地方自行決定,中央政府置喙的空間極為有限。以教育經費為例,原來教育部每年掌握有四百三十五億的地方教育統籌款,可以直接補助地方促進教育發展,但最近行政院卻規劃將此款項直接撥給地方政府,誰也無法保證這些經費可以專款專用於教育,未來由中央編列補助地方高中職的經費也將落入相同的下場,後期中等教育的前途著實使人擔憂。
回歸地方的消息傳出之後,短期內高中職教師「擠退」的問題立刻湧現。近年來,由於教育人員退休的制度一再傳出變革的訊息,月退年齡延後、五五專案取消、優惠利息補貼降碼等,不一而足,再加上隨著教育改革而來的不確定性及壓力,使許多老師萌生退休的意念,但因地方政府財政狀況不佳,國民中小學教師想退而不能退,因此擠退、搶退的狀況極為嚴重。高中職隸屬中央,計畫退休的教師大多能如願,因此並未產生搶退、擠退風潮,如今傳出高中職將改隸的消息,未來高中職教師將如國中小教師一般,不是想退就可以退,搶退、擠退風潮怎能不發生呢?屆時最有經驗、優良的老師都退休了,高中職教育的品質會不受影響嗎?
國立學校比省立學校好,省立學校優於縣市立學校,雖然這是一個謬誤的觀念,但其存在卻是不爭的事實,當初國立中正大學在嘉義地區設校時,原本計畫設置附屬中學,但嘉義地區的省立、私立高中職卻群起反對,真正的原因就是害怕國立的附中吸引最優秀的學生就讀。高中職改為國立後,學校辦學更有尊嚴、教師教學更有意願,因此也更能誘引同學就讀,如果改隸地方,激勵的作用立刻消失,為什麼我們卻要反其道而行呢?
早期國中雖隸屬地方政府,但校長卻由省政府教育廳遴派,主要的是希望國中校長能遠離地方派系,讓學校可以永保師生的安寧,地處地方卻隸屬中央的高中職,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近年來選舉越來越白熱化,地方派系的鬥爭越來越激烈,這種需求性更高,如果此時讓高中職回歸地方,平時學校捲入地方派系爭鬥,選舉時分派選邊,選後秋後算帳,學校成為地方選舉樁腳,紛爭不斷、是非不斷,校園不再安寧,這絕非莘莘學子之福。
高中職回歸地方雖有助於社區化,但只要賦予學校有自訂課程的空間即可達成此目標,至於使各地區學生就近就學、就學機率均等,甚至於就學品質齊一等,如果任由地方政府各行其是,則不僅無助於現況的改善,反而使各地、各校的差異性加大。高中職的回歸地方,絕不可僅見其少數的優點就草率決定,否則好不容易才建置的後期中等教育的品質,將毀於一旦,而容納高中職畢業生就讀的大專校院品質也無法倖免,其影響之深遠非同小可,絕不能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