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滬港通平台,滬港互相投資股票,除了共同擴大金融市場商機,更重要的是,大陸可以透過該平台,一步一步鬆綁資本管制,改造資本市場,而資本進出也設下了重重的防火牆,不會波及目前的資本管制。滬港通是個聰明的設計。
第一,在總額上,香港投資上海證券市場的「滬股通」,總金額上限為3,000億人民幣。大陸投資香港股市的「港股通」,則是人民幣2,500億元(以下均同為人民幣)。二者皆不到整體市值的2%,顯示政策初期仍只是牛刀小試。
第二,在每日流量也有額度限制。滬股通每日額度為130億元,港股通則是105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額度是指流入減掉流出之差,並非流入、流出總額,因此流入、流出總金額,仍有機會高於限制。限額目的在降低短期衝擊,避免資金過度單向進入,影響市場穩定。
第三,在交易標的中。滬股通範圍,有上證180、上證380指數成份股,以及在港交所上市H股,共568檔投資標的。另外在港股通部份,則有恒生綜合大型、中型成份股和A+H股,有268檔標的。開放範圍以中大型類股為主。
第四,在交易資格上。大陸要投資港股,必須是機構投資人、證券帳戶、帳戶資金高於50萬元的投資人。然而滬股通則未設有限制,不過港股屬於法人市場,交易比重甚至高於70%,預估法人仍會是主要參與者。法人、大戶為主,可減輕恐慌心理對市場影響,避免大規模資金移動。
第五,滬港通屬於封閉平台。各自市場交易結算淨量,股票、資金移動就少。整體採用人民幣結算,跨過大陸政府外匯管理體系,直接引入境外人民幣,除去資本移動對外匯市場衝擊。同時限制特定投資標的,劃定境外人民幣資金池範圍。設下總量、流量限制,控管人民幣流動速度。封閉且多重關卡的滬港通,可以確保風險可控。
對上海而言,滬港通帶出改變契機,可延伸金融服務商機,減緩過去過度投資房產的泡沫,降低金融體系風險。對香港來說,目前全球七成人民幣結算已在香港進行。而離岸人民幣約2兆元,香港就佔了1.1兆元,加上點心債與人民幣保單、基金,又因為滬港通加持,人民幣業務可望再擴大,成為更大離岸中心。
相對的,台灣是屬性質相近的大中華股市,因為磁吸效應出現,台灣將浮現邊緣化危機。過去大陸GDP佔全球12.3%,但MSCI全球指數權重卻只有2.2%,主因是A股不屬於MSCI新興市場成員,且資本管制,外資不得其門而入。但滬港通開放後,指數調整指日可待,陸股權重一升,而外資在香港可以投資上海股票,極可能會將資金抽離台灣,降低在台投資比重。與此同時,台灣專業或一般投資人可能跑到香港開戶,台灣本身的資金也可能外流。台灣資本市場的動能會大大減少。
滬港兩地證券市場稅負輕,除了個人資本利得皆原則免稅外,股利所得香港免稅,大陸也只須就源扣繳10%。然而台灣則有補充保費、證券所得稅、股利納入綜合所得稅,衝擊投資報酬。兩相比較,台股稅負當然比較重。台灣要留財、留人,就相對困難。
台灣要如何應對變局?鬆綁限制才可協助證券產業贏得商機。目前因為資格限制,國內專業投資人只能透過複委託參與滬港通。未來應可以考慮擴大適用範圍,讓一般投資人也能適用,延伸國內證券商服務範圍。其次盡速兩岸協商,達成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開放共識,讓投資機構也能參與大陸證券市場。
未來更要台滬港通,台灣資本市場才有新動能,投資人才有更多投資機會。這時券商有更多服務,台灣的經濟也會更好。
(本文刊載於2014年11月20日工商時報)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