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出口連6個月衰退,好不容易9月轉為正成長,但曇花一現10月出口又再度滑落,11月也只維持低度成長,雖然景氣已抵谷底,但出口市場及產品過度集中,致短期不易調整也是事實。而出口的下滑背後也隱含著產業結構轉型速度太慢所致,以新加坡為例,199 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即已預見該國產業不夠多元化,因此,引進外國高階人才,尋求產業轉型,在2000年初開始規劃生技產業、博弈產業,乃至醫療觀光產業,如今都已開花結果,產業競爭力更上一層樓,經濟發展也更臻穩健。
反觀台灣,受惠於大陸經濟的高成長,專注於以大陸為製造、代工基地,缺乏品牌通路下,毛利微薄,致電子資訊業有50%以上在海外代工。加上近年來,蘋果iPad、iPhone的典範轉移,平台、軟體、應用服務成為主流,硬體價格不斷滑落,筆記型電腦也被iPad打得節節敗退。
同時,台灣的大尺寸面板、DRAM產業也在南韓垂直整合及積極投資新世代技術下,顯得欲振乏力。至於在服務業上,由於市場小,廠商研發投入少,人力資源也不足,雖有連鎖加盟業的蓬勃發展,但在規模、資金限制下,國際化能力受到制約,雖然少數廠商大放異彩,但多數規模小、商業模式、創新格局小,雖然創造不少就業機會,但生產力不足無法支持高薪的工作機會,也是台灣服務業薪資停滯的主因。
在製造業代工模式面臨瓶頸,服務業又缺乏國際化、大型化格局,致競爭力不足,無法創造高薪工作機會之下,台灣的產業發展模式已是「田螺走到竹竿尾」,過去引以為傲的商業模式已逐漸走到盡頭,亟待改弦更張、快速升級轉型,否則即使全球景氣復甦,台灣在結構調整跟不上腳步下,復甦的速度也會相對緩慢。
欲加速升級轉型,背後必須有一套周延的產業政策,為此,政府企圖心十足,也規劃了琳瑯滿目的政策,從過去的六大新興產業、十項重點服務業、四大智慧型產業,到現在的三業四化、中堅企業、傳統產業維新、「經濟動能推升方案」。雖然具有高度企圖心,但缺乏優先順序,無法聚焦。而且追求短期效益,產業政策選定後,也缺乏資源的增加,或資源的重新調配,績效指標(KPI)的追蹤及人力的重新配置也應妥善規劃,否則,在執行力不佳的情況下,不易落實目標,政策容易淪為口號。
展望未來,政府的政策應聚焦、有優先順序,同時,由上游的設計研發、中游的技術發展到下游的品牌通路均應有完整的規劃,投入資源,設定KPI,並挪出計畫經費的3~5%追蹤KPI的落實,做為未來資源再分配的依據,才能落實。在當前政府經費均已被套牢的情況下,除落實績效評估、貫徹退場機制外,筆者建議未來科技經費應有「零基預算」概念,八成經費延續,另外二成經費進行跨領域整合計畫,或根據執行績效來爭取,才有利於跨部會的協調、整合,才不會新的題目、領域找不到資源。
其次,創新的工具相當重要,例如挪出部分的外匯存底成立主權基金協助企業購併、合併,取得先進技術。或成立種子基金投資生技、太陽能等新創事業,補助以跨領域組合為申請對象。或租稅優惠和「專利」、「經濟效益」等績效掛勾,而非目前只要「投入」研發即有獎勵的形式,並為服務業研究發展量身訂做,以加速服務業R & D。另一方面,引進印度、巴西、俄羅斯等重要目標市場的會計師、律師,到台灣進行短期諮詢服務,使廠商對目標國家的市場、稅務、勞工法規更了解,企業才有能力開發若干具潛力的市場。
當然,創新的思維及制度很重要,因為目前政府組織、思維的僵化及公務人員的體制化缺乏創新,不易因應快速變化時代的需求,同時,目前的績效指標也不合時宜。未來可以調整的作法包括公務員誘因制度、考績的重新設計,部分考績可以考慮由服務的顧客來評分。同時,除部會的KPI外,也應針對優先政策訂定跨部會共同KPI,部會首長、高級長官的跨部會輪調,以及政府資源保留一定比例供跨部會合作領域使用,方能有效消除部會的本位主義。
(本文刊載於2012年12月21日工商時報論壇)
(本文謹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