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大數據應用於運動界。)
不可諱言,一場大數據(Big Data)革命正影響全球。大數據又稱為巨量資料或海量資料;其興起導因於社群媒體、手機、感測器、雲端計算等軟硬體的普及和技術的成熟,而能夠創造及儲存、運算巨量資料。簡單來說,巨量資料分析就是浩如煙海的資料中,擷取具價值的資訊,並將數據轉化為商機,能幫助產業於轉型或創新過程中有更廣大的發揮空間。有人將大型電腦出現視為第一波科技浪潮、第二波為個人電腦問世,再來是網路及社群媒體的出現,而巨量資料分析則被稱為第五波科技浪潮,足可謂時勢造英雄。對於巨量資料分析的研究,
美國於2012年即啟動大型數據研發計劃,並提升為國家戰略;而中國大陸亦積極投入研究,預估其市場的複合成長率將高達50%以上。
巨量分析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舉凡金融業、零售業、醫療、科技等產業,甚至政治及社會層面皆可。坦然言之,巨量資料的應用潮流已改變了產業運作的模式及經營策略的制定。
台灣對於巨量資料分析的研究刻正起步中,以銀行業為例,過去以實體分行為其發展策略,並以支付服務為營業核心。但行動銀行崛起後,消費模式顯然已有顯著改變,即逐漸由實體通路消費移轉至虛擬通路。而必須注意的是,新型支付型態的轉變及潛在商機更吸引非金融業者投入,並搶食金融行業的市場大餅,如大陸互聯網的興起對傳統銀行業造成莫大的威脅。故銀行業者應有所認知,如何運用巨量資料分析提升
競爭力已成未來決勝關鍵;換言之,銀行業若能善用巨量資料分析,則可提升經營及風險管理績效。
舉例來說,在行銷方面,特別是以消費金融為主的銀行在面對廣大的客戶群,即可透過巨量資料分析技術,由大量的客戶群消費紀錄中,找出值得開發的商機。例如,根據客戶刷卡交易資料分析客戶的消費習性,包括消費時間、地點、購物與飲食習慣,然後再據此推出符合顧客需求的金融服務,則應可提升經營績效。
在銀行的風險管理方面,一般銀行業所面臨的市場風險、信用風險、作業風險及流動性風險亦應透過巨量資料分析來提升風險管理績效。例如,銀行可根據多年來所建置的信用卡客戶資料進行風險管理,將客戶年齡、性別、婚姻、所得、職業、居住地區、個人信用紀錄等項目中找出可能違約的特徵,除可做為是否核卡的依據外,亦可藉此調整信用額度,將有助於降低違約事件及損失。另外,許多銀行會因信用卡盜刷事件而蒙受損失;那麼透過巨量資料來分析盜刷時間及地區,一旦發現不正常的消費,可立即得知並採取行動,在極短時間內找出盜刷者,及時遏阻損失。
銀行在放款審核方面,亦可透過巨量資料分析,由眾多的變數中抽絲剝繭,建構授信法則,以降低風險;亦可藉此提供客製化貸款條件來滿足顧客的需求。而銀行業進行國內外金融商品的投資時,亦可運用巨量資料分析將投資組合的風險控管最佳化。
平情而論,巨量資料分析在國內銀行業尚有很大的商機待開發。筆者以為,人才的培育及大型資料庫的建置應是首要之務。如大學可開設巨量資料分析的跨領域學程來培育人才;業界亦可藉由相關活動來挖掘人才,如玉山銀行與美商SAS公司已舉辦3屆的校園『巨量資料 商機創意大賽』。再者是,在符合個資法下,銀行業者可透過非傳統銀行業務模式,擴大收集客戶非交易資訊來源,並結合過去銀行內部所留存的客戶交易資料來建置巨量資料。
(本文刊載於2014年12月24日工商時報)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