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圓兌美元於近期貶破125元大關,創下12年新低價。據悉,日圓自今年5月以來,短短一個多月貶值已逾3.8%,而這波貶值也帶動日經225指數穩穩站上20,000點大關。6月4日台股崩跌207點,創下近4個半月新低;且加上外資大賣超130億,韓元狂貶0.8%,台幤也不得不跟貶。匯率是雙面刃,在美元升值、日圓及韓元的貶值下會不會再次造成區域性的貨幣競貶?中韓
FTA已正式簽署,這些因素對
台灣經濟有何衝擊,又該如何因應?
美元於1944年的布列敦森林協議(Bretton Woods System)後取代英鎊,全球大部分國家紛紛加入以美元為國際貨幣中心的貨幣體系。美元也因而稱霸世界近70年。但
美國於2008年發生次貸風暴後,分別在2008至2013年間實施四次的量化寬鬆政策(QE),讓美元大幅貶值,QE於2015年10月底退場;美元在近半年來持續升值,讓其他國家的貨幣貶值。
而歐洲央行(ECB)在歐元區
經濟成長趨緩、又陷入通貨緊縮及高
失業率的困境下;為了刺激經濟景氣,自今年3月9日起實施每月購債600億歐元的量化寬鬆政策(稱為歐洲版的QE),但也讓原本跌跌不休的歐元再度陷入貶值危機。日本自2002年起即開始實施量化寬鬆政策,惟力道不足而無法發揮預期成效。但安倍上任後更採取前所未有的超級量化寬鬆政策,引導日圓大幅貶值,讓企業因匯兌而獲利、並提振出口
競爭力及物價水準,進而帶動日本經濟復甦。
美國實施多年QE,雖然獲得不錯的預期成效,如美國經濟已漸漸走向復甦之路;但QE是一種以鄰為壑的政策;歷史上,美元及日圓的巨幅貶值,均曾引發「貨幣競貶」大戰,嚴重者則稱為貨幣戰爭。究竟,台灣要不要參與日圓及韓元的競貶大比賽?就國際貿易的角度觀察,該國與美國或日本的出口貿易若是處於競爭性,則必然地參與競貶,以維繫其出口競爭力;倘是互補性,則無需隨日圓起舞。此外,我們由元大寶華的研究資料可知,日本與韓國之間的出口相似性高達62.76%,但互補性僅有39.97%。至於台灣與日本之間的出口相似性約51.99%,但互補性則有48.39%。換言之,日圓貶值對韓國經濟所造成的傷害遠大於台灣。但韓國又是台灣的主要貿易競爭對手,有七成以上的商品具重疊性,一旦韓元貶值,台幣若不跟隨必然會對出口產業產生衝擊。加上中韓FTA已於近日正式簽署,對台出口至大陸的面板、工具機、石化、鋼鐵、汽車零阻件,紡織等重要產業不僅因關稅競爭而節節敗退,若台幣匯率沒適度跟貶恐是雪上加霜。
那麼,台灣要如何因應這一波匯率大戰及中韓FTA衝擊呢?前已提及,以台、日間的貿易結構來看,日圓貶值對台影響不致於太大;因此,央行除了積極對抗國際熱錢流入外,造成台幣升值外,亦應嚴密注意日圓、人民幣、韓元、歐元及美元的變動,以穩定匯率及物價為優先考量、並適時調控台幣匯率來因應。其次,面對來勢洶洶的中韓FTA,我們應快點讓
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通過,
服貿協議才能機會在立院闖關、再來是加速兩岸貨貿協議的談判進度。除此,我們也要積極參與大陸
一帶一路的投資建設及加入亞投行,藉此提升能見度,累積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能量。至於企業除了持續創新,更應善用大數據、物聯網與智慧機器人,朝工業4.0發展,才能提升對外競爭力。若能有效地執行,或可有效降低匯率及中韓FTA的衝擊。
(本文刊登於2015年6月5日中央日報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