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即將登場的首宗軍公教抗議行動,
年金改革委員會頻頻發出澄清稿,不論是針對年金改革議題破解網路傳言,抑或是就監督年金改革行動所張貼的資料加以批駁。正副總統還罕見的在同一天發聲,副總統於臉書上強調年金改革的必要,蔡總統則溫情喊話,表示「能理解軍公教的委屈與壓力」,目的無非是強化改革的正當性,瓦解遊行士氣。可惜事與願違,9月3日軍公教還是要上街。
談及軍公教退撫制度的改革,從1972年迄今,超過40載歷五任總統,1995年實施新制,要調整今天不是第一遭。但過去一向予人溫和印象的軍公教,這次為何不配合政策,執意顛覆傳統上街頭,問題就在蔡政府的私心,打著「重整國家財政」之名,以「世代正義」為號召進行改革,實則討好特定對象鞏固政權。
過去社會普遍認為軍公教是
國民黨的鐵票,為了回應支持者,
民進黨政府在年金改革委員會中,不惜讓軍公教與
勞工;政務官與基層,抓對廝殺。只是惦惦這群總數達105萬的退休與在職軍公教人員,加上親眷背後所代表的選票,若無法與之達成改革共識,只得安撫。於是蔡總統先是同意軍人與公教分開處理,接著行政院長又批准發放退休軍公教年終慰問金,想救火卻埋下勞工、農民、家庭主婦、學生日後相繼上街的導火線。因為只要抗議,當局就不敢有大動作,甚至還給糖吃,以免很快又失去政權。
猶記得2012年10月因勞保財務危機引爆年金戰火,馬政府在產官學界通力合作下,已讓考試院的改革方案順利進入立法院審議,只差所得替代率及平均薪資計算期幾個問題朝野僵持不下,但即便如此,當時擁有過半席次的國民黨也未動用表決,強行通過,由於尊重所以未釀致軍公教遊行。
老年經濟安全問題牽涉對象多元,彼此權益衝突,觀諸世界各國退休金制度變革歷程,爭議難免,為此政權輪替更不稀奇,領導人雖不須「輪流討好誰」,但應有「被討厭的勇氣」,堅持做對國家有利的事。
今日我們看到德國之所以能站穩歐洲一哥的位置,與通過2010議程,進行一連串的退休金、稅制與勞動市場的改造有關。1990年代東西德合併,讓德國陷入長期經濟不振,為了擺脫「歐洲病夫」的稱號,施洛德總理不惜下台,也要致力協商讓朝野接受變革,其間雖有負評,但最終為德國開創新局。
報告總統,想用施小惠弭平抗爭的政治精算,無助於政治人物的歷史定位。設若年金改革最終結果,與2013年馬政府的版本相差無幾,實在無須浪費時間,早些讓新方案上路,豈不讓您的聲望扳回一城。。
(本文曾刊登於2016/09/02中國時報時論廣場,原標題為:「九三抗爭 滅火怨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