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許多政黨,其中,又以
國民黨(藍營)及
民進黨(綠營)為最重要。
1996年,台灣開放總統直選,國內政經版圖亦逐漸形成藍綠對決的局面,由於二者的基本盤不同,黨性不一,黨綱互異,
兩岸政策亦有不同,故必須先對兩黨的特性有所了解,才能進一步瞭解台灣的選舉問題,以及不同的選舉策略所可能發生的結果。
在即將登場的2016年大選中,由於執政的藍營歷經高層謙讓推諉、換柱風波等,總統候選人的起步較慢,待正式投入選戰時,早已成軍的綠營候選人民調已遙遙領先,政經局勢的可能改變,也讓國內外媒體開始注意台灣政治的未來走向,同時引發媒體對於藍營是否擁有較多財經人才,以及國內若再次輪替,綠營的兩岸政策是否必須向藍營靠隴的質疑。
若從政黨屬性來看,藍營是具有百年歷史的大黨,在台灣深耕多年,根基深厚,幾乎是每個人都曾在藍營的統治下生活,其人才眾多,且大都有豐厚的學經歷基礎,對於國家政策規劃或民生大事之政策擬訂,也都以佳惠普羅大眾為依歸,而在長久擁有並固守國內政治版圖,又極具掌控能力的優勢條件下,使得藍營視長期執政為必然,然而,在多元化的社會中,每人各有不同的生活訴求,一旦開放直選以後,便可發現黨內缺少競選人才,在歷次選戰中,其選舉政策大抵僅能以基本盤支撐,無法應對日愈改變的經濟社會,加上執政必須果斷,身段難以柔軟,對突如其來的形勢轉變亦難有抗爭能力,造成每經歷一次選舉,就減少一分勢力的冏境。
另方面,在過去都是藍營統治的紛圍下,即使進入兩大黨的對抗期,但藍營的選舉策略似無太大改變,由上而下的傳統選戰模式少有修正,特別是候選人登上大位以後,每每試圖以全民領導人來經管國內的政經事務,這本無可厚非,理當如是,因為國家是全國人民所共有,絶非一黨之私;然而,在民主國家的選舉機制中,選舉是一項專業的工作,候選人對於同黨人士固應珍惜,對於忠黨愛國的抬轎人士更應予以禮遇,唯藍黨候選人每每登上權力高峰以後,因為國事如麻,且人事眾多繁雜,稍有不慎,便會忘記眾多抬轎者的存在,亦忽略普及大眾的論功行賞。
從國家治理的觀點,治國者以具有雄才大略者為佳,亦即治國之人不一定是抬轎之夫,然而,在民主國家中,政治分贜似已是一種不爭的事實,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是存有差距,有幸登上執政者寶座之人,在其職權範圍內,宜論功行賞,或讓其他的領導階層釋出部分或更多的職位,提供給助選有功者分享,而不宜以賢者自居,大舉廣招天下能人智士的大旗,卻忽略了昔日助選的有功人員的存在。
反觀綠營的選舉戰略及選後的人事安排則大異其趣,其草莾式的行事風格,以及願意與朋友共享的義氣連結,極適合當代政治環境改變的需求,加上有計劃的吸引青年進駐,再以強烈的網路文宣召告社會,輔於媒體與名嘴的宣傳,而讓僅以傳統選戰為主軸的藍營幾無招架之力;另外,綠營們深信,只有相互支援或彼此合作,才能得取高位,也才有機會分享資源;因此,候選人登上執政者寶座以後,即論功行賞,不論賢能愚劣,不分男女老少,只要助選有功,一定安插職缺,這種雨露均霑的作法,其實並非國家之福,亦非人民之慶,但卻造就一股擁載的熱潮,每逢選舉,參與者莫不數出渾身解數,出錢出力,勇往直衝,毫不遲疑,因為他們知道,只要全力付出,並讓其所支持的候選人當選,則其應可保有數年的榮華。
由於兩黨的屬性不同,選舉策略互異,所呈現之結果當然亦不相同,因為在每次選舉過後,藍營總會有一批自認為未受到重用的大老掛冠求去,或另闢戰場,甚或投入敵人陣營;對於急欲在短期中出人頭地的中壯精英,在審慎觀察國內政治版圖消長以後,發現藍營人才濟齊,了無機會發展,為顧及其未來人生規劃,也逐漸投入綠營的麾下,而這也是造成藍消綠長,以及藍營逐漸失去其執政優勢的主要原因。
在藍消綠長的政治版圖之轉變過程中,加上藍營候選人一直到選前三個月才定調的做法,使得藍軍在2016年的大選才開始便趨居下風,不唯總統選舉呈現一面倒之勢,連立委選舉都及及可危,這實非我們之所樂見。
唯若就現實環境來觀察,藍營的優勢依然存在,亦即藍營應仍有可為,除了藍營候選人具有較佳的領袖特質之外,也擁有較多國內需要的財經人才,特別是其所長期經營的兩岸觀係,以及台灣對大陸經貿依存度逐年提高的事實,也讓人民逐漸體現兩岸和平發展對國人的重要性;特別是11月7日在新加坡登場的「馬習會」,更給久窒的藍軍注入了一股強心劑,其不僅對兩岸的和平關係有所關聯,亦對國內的經濟的振興起疲有重大影響,對於已經陷於低迷選舉氛圍的藍營而言,當然亦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整體而言,在台灣藍綠逐漸消長的政治版圖中,國人在追求私利以及考量國家福祉的因素下,應不可忽視
兩岸關係的重要性,也是現實社會中必須考量的必然,因此,若能讓人民提高兩岸關係日愈重要的意識形態,重視兩岸關係的發展,則藍營其實應仍有其勝利的空間,得以在其所建構的兩岸關係之架構下,尋求國內經濟與人民福祉的進一步發展。
(本文發表於2015年11月26日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