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國若僅靠本身的條件來發展,在土地、資源、勞工、人才、資金等方面一定會有某些條件不足而受到侷限,所以經濟發達的國家莫不採取「開放」政策,一方面制訂各項優惠政策,吸引其他國家的資金、技術、人才流入;另一方面也與其他國家建立經濟合作關係,善用其他國家的優勢條件,藉以提升本國的經濟成長。目前歐美各國都是採取這樣開放的策略。
台灣在一九八○年代,面臨到國際的競爭壓力,所以當時政府推出國際化、自由化、制度化的經濟政策來因應,一方面依舊制訂優惠政策以吸引外資進入,另一方面也開始核准廠商對外投資,而中國大陸就是台商投資的重要地區。
目前兩岸是展現單向的投資行為,也就是台灣大量投資大陸,例如,二○○五年台灣對外投資金額中,就有71%是前往大陸,而大陸資金卻因為政府政策的限制而無法來台,兩岸資金往來不平衡的現象並不正常。尤其是近年來中國大陸在經濟高度成長之後,也開始對外投資,以二○○五年為例,全年對外直接投資額(非金融部分)六十九億美元,金額雖然不大,但成長率25.8 %,成長速度相當高,若照此速度成長下去,未來大陸對外投資金額會快速大量增加,若再加上大陸對外的金融投資,其整體對外投資金額不容小覷,政府實在沒有理由將「錢」擋在門外。
過去政府一直擔心台灣資金外流大陸,所以多方限制廠商的投資行為,設置40%的投資上限即是最明顯的例子。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廠商經由英屬維爾京群島,一樣將資金流進大陸。因此,政府採「限制」的方法行不通,採「開放」的策略才有效,也就是讓陸資流入來增進兩岸資金的雙向流動,平衡兩岸的資金往來。
目前政府是以「安全」的理由限制陸資來台,然而台灣過去已有豐富管理外資的經驗,陸資來台只要按一般外資管理,在資金面不會有安全問題。況且政府對於境外資金來台,每日都會監控,一旦有「熱錢」流入時,就啟動防範措施,絕對能維護台灣的金融穩定。同時台灣目前外匯存底超過一千億美金,政府絕對有能力因應國際資金進出台灣所造成的衝擊。所以,我們應將陸資來台與其他國家的資金來台一樣看待,不要因為資金來自何處而採取差別待遇,不要刻意跟錢過不去。
至於陸資來台投資產業別的限制,我們建議政府對於安全敏感性高的產業,如媒體、尖端科技、銀行業、國防相關產業…等予以限制,並對陸資投資設廠的地區酌予限制,如此就不會有產業安全及國防安全上的疑慮。
台灣身為世界貿易組織(WTO)的一員,政府有義務依WTO規範,開放外資來台,沒有理由單獨限制同樣也是WTO會員的大陸資金來台。況且陸資來台如能妥善規劃,投資台灣的股市、房地產、生產事業或是服務業等,對台灣經濟絕對有正面效益,並且增加台灣的就業機會,這是對台灣人民有利的事,希望政府不要因政治因素而加以限制。
(本文刊載於96.01.12 中央日報網路報,本文代表作者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