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稅收的增加,到底該不該高興?以內容來看,收入增加最多的是證交稅增加190億元(+26.8%),其次是土增稅增加105億元(+12.6%)、贈與稅增加75億元(+34%)、菸酒稅增加40億元(+8.8%)、房屋稅增加38億元(+5.2%)。證交稅的增加是搭上全球股市的大多頭,未來走勢非吾人所能控制或掌握;有資本利得稅性質的土增稅,能夠在不動產市場的寒冬中逆勢成長,固值得欣慰,但也可能是房地合一稅改所引發的一些遞延效應;贈與稅是在預期未來將改革稅制的效應之下,民眾提早進行財產規劃,此將衝擊到未來的贈與稅收入;菸酒稅在去年六月中調漲健康福利捐之後,固然稅收增加,但也反應這沒有達到寓禁於徵的效果,對國人健康不利。這樣看來,我們實在沒有高興的理由。
就減少的項目觀察,綜所稅減少154億元(-3.1%)為金額最多的項目,其次是營所稅減少95億元(-1.9%)、遺產稅減少48億元(-18.8%)、貨物稅減少47億元(-2.6%)、營業稅減少33億元(-0.9%)。綜所稅、營所稅是我國最主要的賦稅收入,與經濟成長最有直接關係,但這兩大稅收卻是同時衰退,意味著國內的經濟基本面其實不是太好;同樣的情形也反映在貨物稅、營業稅上,民間消費不振的情形,不言而喻。
民國104到106年的經濟成長率分別是0.81%、1.41%、2.58%(預測值),然而,稅收成長率卻是8.0%、4.2%、0.4%,走勢相反:這是一件相當弔詭的事,代表著經濟成長並未反饋到政府的稅收成長上。那麼錢跑到哪裡了呢?說是到員工身上說不通,因為一般受薪者沒感受到薪水的增加。對企業而言,靠對外貿易的大廠可能因世界經濟逐步復甦而獲利,但大多數依賴國內市場的餐飲、娛樂、旅館等服務業經營仍然困難。這代表經濟成長的果實並沒有由一般民眾所享有,而得到果實者卻可以用很多方法來規避綜合所得稅,令人悲哀。
數字會說話,現在的國內財政像是在走鋼索,基本經濟未好轉,靠著股市萬點的熱絡行情在支撐,未來還有稅改方案通過後,估計將發生以百億為單位的稅損。另外,還有前瞻基礎建設的錢要花,一樣也是舉債。我國政府財政狀況進入危機的日子不遠了,我們這一代和未來子孫世代,恐怕均必須承受沉重的負擔。
(本文經2018年1月16日風傳媒刊登之文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