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0年代以來第三波「民主化」的浪潮中,包括東歐前共黨國家、拉丁美洲及從威權體制過渡到民主政治的亞洲各國,對於各國前非民主政權所遺留下來的歷史包袱,各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以東歐及拉丁美洲為例,現行的政府以法律的力量,向前執政者追訴刑責;或如南非的曼德拉,以寬恕的態度呼籲族群的和解。但是反觀台灣的各項平反,卻不得不讓人聯想到民進黨政府「以轉型正義為名,行分裂國家之實」的惡行,以遂行其政治目的。
本文擬以「國際轉型正義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ransitional Justice)所提出的「何謂轉型正義?」一文為例,來說明政府應有的態度及如何處理過去的歷史,才能找出一條真正為台灣謀福的道路。
「轉型正義」是任何社會尋求「從暴力衝突、壓迫、或人權侵害的階段,轉型到和平、民主、法治、及尊重個人及集體權利」的過程。在這過程中,社會必須「經歷痛苦的過去以達到全體公民的集體共識,並建立及恢復公共信任、進行人群、族群的和解,並遏止將來對人權的迫害。」
從以上這兩段話的意涵,我們可以認識到,追訴過去執政者的責任只是一個過程,但建立符合公平、正義的社會才是「轉型正義」的目標。尋求「轉型正義」的態度,應該是全體公民的責任,不容任何政黨或團體以私利來危害公共利益,而最終目的是達到全體公民的共識,並建立及恢復公共信任。換句話說,任何法律或道德追訴,都應以公平、合理為原則、以恢復正義為依歸,不得以政治利益超越社會公義。
不可否認,過去的國民黨在執政時期,有許多的執政錯誤及無法彌補的過失,這是現今的國民黨上下都必須承認並且坦然面對的事實。唯有誠實以對,才能真正從過去的歷史教訓走出來。
但回顧過去7年當中民進黨政府的所作所為,是否真能經得起檢驗?
首先,操弄社群分裂及國家認同問題,其背後的政治動機就相當可疑。一個於2000年宣稱將成為「全民政府」、「全民總統」的政黨及國家領袖,為何這幾年留下的足跡,卻是斧斑鑿鑿的社群分裂,卻未見任何形塑社群融合的努力?反而讓大多數人民認為,社群及認同問題,已嚴重影響到政府的正常運作,更威脅到台灣內部的和諧。這樣的台灣社會,如何面對日漸增加的國際競爭力?又如何解決與大陸的緊張關係?
再者,以敏感的「二二八事件」為例,最可說明民進黨的心態。基於同情弱者的心態,任何有關死亡人數的統計,一般人、特別是所謂本土意識強烈者都會傾向相信非官方數據,而對於國民黨執政時期的版本,都嗤之以鼻。但事實真相是如此嗎?根據「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的最新統計,到民國93年10月止,該基金會共受理了2756案件, 有2247件成立。其中死亡有681件,以此數據與民進黨慣用的「兩、三萬人」數字相比,相信大多數民眾都會嚇一大跳。即便將死亡人數倍增,也不可能達到萬人之數,但為何民進黨政府不願說出真相呢?理由只有一個,就是以轉型正義為藉口,操弄政治議題,打擊異己,只為了鞏固執政權而已。
其次,民進黨操弄「轉型正義」議題,也摻雜了「省籍情結」,使得正義的面貌,被模糊了焦點。只要是有關中華民國的,就要拋棄,「正名」運動不就是一個響亮、但毫無意義的政策?民進黨一再強調,因為國際社會不認同「中華民國」,所以改名為「台灣」,以「台灣」之名加入國際組織是理所當然的。卻刻意忽略一點:正因為中共的打壓,使得中華民國不被大多數國家承認,我們更應該堅持自己的國號,向國際社會發聲;否則在國際社會都「認同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一部分」的前提之下,我們不就是自我矮化,自動棄械投降?北京當局不費吹灰之力,就達到統一台灣的目的,而真正的推動者,卻是相信台獨的人,這將會是最大的政治諷刺。
最後,套用中國時報4月13日的社論做為結語,「『轉型正義』的意義,應該是在反省與矯正昔日過錯的同時,努力重建一套更文明美好的價值體系。我們譴責白色恐怖、彌補受害者時,不只要指明那些行為是不公不義的,更要確定公義是非將從此得到信仰與捍衛,讓那些踐踏人權、粗暴獨裁的行為不再重演於這塊我們深愛的土地,讓子孫後代永遠不必體驗那種屈辱與恐懼。」包容與和解,都是「轉型正義」的真正內涵,也是我們必須學習的一個過程。在尋找真相的同時,也必須尊重過去的歷史,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不刻意掩飾,但也不操弄假議題。這樣的方法,才能真正為台灣找出一條社群和解的道路。
(本文刊載於96.04.16 中央日報網路報,本文代表作者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