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哈佛大學政府系教授約瑟夫.奈伊說民主不僅僅是選舉,它還需要在教育、制度和推動非政府組織發展方面進行大量的投入。民主必須植根於本地社會,而不是被強加的舶來品。這正是近幾年來台灣民主為何一再遭到破壞的真正主因,因為大多數民眾認為投票就是民主,缺乏對成熟民主的認知。
國父 孫中山先生曾說中國之民主的過程必須經過「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百年前的主張證明了他的真知灼見,也與奈依的主張不謀而合。台灣現在的民主有如處於訓政時期,政府與政治人物不但沒有扮演教導民眾正確的角色,還反其道而行,錯誤示範居多,戕害民主的作為屢見不鮮,導致民眾必須在慘痛的教訓中學習與反思何謂民主,這對台灣的民主來說真是一大諷刺。
台灣過去儘管處於戒嚴時期,但是選舉活動是常態,而其他對於民主正確的知識付之闕如,在這樣不斷錯誤經驗累積之下,才有今天的結果。台灣的選舉充滿激情,許多人因為選舉反目,家庭失和,如今經濟前景不佳,民眾一時的激情換來的是無止境的悲情。
台灣民眾對於現狀的改變寄託於台灣可以回復正常軌道,而這種改變反映在所謂的「馬英九現象」。當馬英九先生被起訴後,民調不降反升,可能的解釋之一是民眾對於民主制度下司法受到政治力介入,與起訴馬英九的理由太過於莫須有。為何民眾如此的反應呢?這或許是因為不少民眾在這幾年忍受執政無能與政治騙術之後,期待台灣發展回復常軌的期望有很多的關連。
撇開馬英九的能力不說,民眾可能不討厭他的形象與他對於法律的執著,但其中最受民眾期待的是他對己身清白的堅持與臉皮薄。一個有廉恥心的人,至少不會像現在的執政者一樣,選舉時民眾是頭家,選後心中只有權力,罔顧民眾生活品質低落與經濟狀況日益下滑,絲毫沒有反省的能力。簡言之,馬英九是目前檯面上是不少民眾認為還可以信賴,可以把台灣帶到正確發展方向的政治人物。
台灣這幾年民主不斷倒退,連帶地經濟發展也在全球化的關鍵時刻逐漸失去競爭力,這是多麼慘痛的代價。「庶民成就政治,菁英玩弄政治」這句話是這幾年台灣猛拼政治的寫照,相信許多民眾也受夠了。期待民眾可以在教訓中學習到成熟的民主不是只有投票那樣簡單而已,而是要在教育、制度,以及其他方面配合之下,才能享受民主的益處。
(本文刊載於96.04.17 中央日報網路報,本文代表作者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