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總統府,蔡英文總統出席「大陸台商春節聯誼活動」。)
5月4日,諸多西方媒體報導中國大陸共軍將領喬良撰寫的《
台灣問題攸關國運不可輕率急進》一文。該稿對於在近期運用武力統一台灣提出警語,對於許多抱持特定政治立場的人來說,喬良此種發言觀點確實是正中下懷,因此不免就積極轉發分享,希望透過闡述這樣的觀點,替自身政治願景打氣壯膽。
但絕大多數媒體在轉刊報導該文前,幾乎都沒有認真細讀全文,亦未能深究整個文稿刊出的來龍去脈。他們只靠著文中片語隻字來說文解字,就從中推測作者是否在為當局放話,傳送政治訊息並釋放政策意涵。
該項文稿最初是刊載於
美國喬治亞州卡特中心(The Carter Center) 下屬中國研究計畫內的“中美印象”(U.S.-China Pe
RCEPtion Monitor) 網站。該項研究計畫於2013年10月5日,在主持人劉亞偉教授的主導下推出此項信息服務網頁,提供美國與中國大陸在社交媒體、智庫、決策人士、軍方以及學界相互間所抱持印象的分析結果,期能減少雙方因為誤解誤判產生的危機與衝突。
在喬良的這篇稿件中,曾經說明該文係《中美印象》轉發《紫荊》雜誌2020年第5期《我們不應該跟著美國的節奏跳舞》訪談喬良本人的全文後,回覆某位讀者提出的問題。作者以《台灣問題攸關國運不可輕率急進》為題,再行撰稿針對台海情勢深入說明、提供解讀。
從此過程來看,吾人必須有下列幾點認識。
首先必須要理解,由於喬良該文係針對讀者所提答覆,因此整個論述思維屬於被動回應。許多媒體在詮釋中國大陸高階官員、學者專家或是軍方將領對外發言時,經常會認為他們是經過高層授意,但該文顯然可以排除這種可能性。
檢視喬良發言內容與基調,確實與許多表達武統台灣指日可待的共軍鷹派將領發言觀點明顯有差異。吾人倒是應當思考,大陸社會百家爭鳴各有看法,是否已經各自代表不同社會觀點?這種社會多元化的現象是否讓台灣社會必須開始反省,將大陸社會認為是一言堂,或是認為所有公開發言,都是黨政體制指導放話,可能是項非常嚴重的偏見與誤解?台灣是否開始要檢討該視角其實只是成見?
其次,共軍將領能夠對外發言時,不再需要統一口徑,並且可以將觀點披露在美國智庫專屬網頁,同時又迴異於
兩岸所普遍認知的共軍發言思維,台灣社會是否要開始思考,中國大陸對於言論管制要求的程度,可能並不如吾人所預期想像那樣統一,同時共軍將領對外公開表達觀點之空間,恐怕亦比原先預期更為寬廣。台灣對於大陸輿情掌握是否確實,詮釋解讀是否存在偏差,值得思考檢討。
再者,必須嚴肅指出,喬良所表達觀點其實並未挑戰北京歷代主政者所設定的國家統一終極目標,甚至講得更不客氣些,連主張運用武力統一台灣之基本論點都未改變,整個論述僅限於考量策略調整與時機取捨,所以若認為喬良所持觀點屬於鴿派,恐怕是嚴重誤解。
所以,與諸多躁進蠻幹將領相比,喬良確實具備更多的戰略算計,他所展現必須重視更多廟算考量,算是把握住兵聖孫子教誨,但基本立場絕對還是有其為與不為之堅持,其武統觀點與北京政治層面所聲言和平統一間之辯證關係,還是留下某些空隙待陳述說明。
其實,就政治論述與政策溝通來說,學術界確實存在分析工具與架構。美國政治傳播學者拉斯韋爾(Harold D. Lasswell) 在1948年所提出拉斯韋爾分析模式(Lasswell Model) ,其中包括誰(Who) 、說什麼(Says What) 、向誰(To Whom) 、透過什麼通道(In Which Channel) 以及產生什麼樣效果(With What Effect?) 等五個要素,讀者朋友可以依據前述架構思索,應當就可探討喬良在中國印象網頁打算用此文稿向誰表達其理念,以便產生怎樣效應。
但世間之事往往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這也就是喬良該文受到媒體矚目,而在被詮釋過程中,經常讓人意外的原因。其實當年喬良與王湘穗在撰寫成名大作《超限戰》時,亦無人可以預想到該書會帶動讓人如此意外的重視風潮。否則該書最原始出版單位,就不會是解放軍空軍文藝出版社,而是共軍中更高階、更嚴肅的圖書印製出版單位。
整體說來,喬良所公開表達觀點並不令人意外,這種想法在中共黨政高層與軍事戰略謀士圈內相當普遍,重點只是在於願意說出與不願說出,以及在表述時所選擇的語境與管道不同而有所差別。但是在字裡行間,喬良所陳述表面字辭(text) 、字辭意義(context) 、言下之意(subtext) 三個層面,我們究竟能夠看懂到哪一層?
在此必須提醒,在中南海進行決策的過程,與大陸知識界或是軍方人士發表論政策略是兩回事,不要看到不喜歡的就不聽不信,看到喜歡的就當成個寶貝,然後到處講個不停。不論共軍人員在軍事上有多專業,在政治與國際關係上看得多麼透徹,中國大陸以黨領軍與以黨領政之基本規律是不會改變。任何政策觀點,只要未能獲得決策體制接受,成為決策公式中所將納入的計算參數,那麼書生論政時,不論音調多麼高昂,聲浪多麼響亮,仍無法改變決策運行之軌跡。
台灣面對大陸,必須永遠牢記「和戰決於廟堂,而非議於虎帳」,每次聽到知識界學者專家引據共軍退役將領發言,作為論政推敲中南海決策基礎,就知道台灣觀察大陸黨政運作軌跡,整個視角有所偏差。因此必須要嚴肅提醒,糊塗源自偏聽、誤國始於妄言,糊塗情報體系加上狂妄無知決策高層,豈不就是盲人騎瞎馬?這種組合搭配,不用敵手使用謀略欺敵,早就自己摔到山谷中囉!
台灣與大陸同胞本來就是同文同種,老祖宗教導我們相同的事,誰有數千年戰略智慧,誰有政治策略耐心,誰就能最後掌握優勢;誰要操之過急,誰就要自取滅亡。台灣是否會走入明鄭王朝覆滅軌跡,而大陸當朝究竟會是秦隋還是漢唐,總有一天都會在歷史中證明。而台灣在愚昧台獨大力去中國化的教育政策下,逐漸輕視中華文化在北京政治決策中之影響份量,只會愈來愈無法認清大陸變化後的真實面貌,讓本身與大陸周旋數十年來最後利基逐漸散失。
(本文刊載於109.05.11 香港三策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