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打疫苗的經濟效益很多,財經學界發現除可預防傳染病降低死亡率,還可降低醫護成本,讓病患和照顧者因恢復期縮短而有更多時間投入生產,因打疫苗帶來身心健康而提升生產力,增加教育投資,帶來人口紅利,又促進
經濟成長。甚至透過群體免疫力的提高,發揮群體健康的外部效益,且接種率越高,會改善環境適合國內及外來投資、國際觀光客、產生總體經濟效益,社會政治也較穩定;而降低發病率、死亡率、未來的風險及不確定性,帶來的幸福感和效用增加也是極為可觀。
回頭檢視本土疫情,至廿四日止共七八六人死亡,死亡率逾百分之五點○五,都是疫苗取得太晚又太少(到貨僅八九○萬劑)所致。按打兩劑才夠保護力計算,全部打完的覆蓋率僅一成七,離群體免疫標準六成遙遠得很。而三分之二是靠美日捐贈,如將民間捐贈的一千五百萬劑BNT疫苗計入,靠政府取得的疫苗至九月底只占一成三而已。
在施打方面,不按年齡、風險高低排序,將官員排在前面早已引起公憤。莫德納僅剩七十九萬劑,仍有高風險的第六、八至十類的高風險老弱未打第一劑,打完第一劑的多等八周也未必打到第二劑,第三輪登記想打的三九一萬人望苗生嘆之際,政府竟又想讓第二類的官員先打第二劑。偏偏歐美日較不認同的AZ疫苗供量最多,國人接受度也較低,經政府大力促銷後,剩餘率還近四分之一。
由此可見,政府的疫苗政策,實在是荒腔走板,一敗塗地,竟還玩弄涵蓋率、人口劑次等數字遊戲,疫苗採購資料、國產疫苗審查會議都不肯公開,讓國人對政府疫苗政策失去信心和信任,進一步對疫情和總體經濟產生傷害。
難怪六月的
失業率攀升到百分之四點八,創十年半來最高紀錄,還有近百萬
勞工未充分就業,前半年消費者物價總指數較去年同期漲百分之一點四七,更是雪上加霜。彭博資訊六月的全球抗疫韌性排行榜,將「恢復疫情爆發前生活」的能力,納為防疫的前瞻性指標,使得疫苗政策失敗的
台灣,大幅退至五十三個國家中的第四十四名。
去年政府編列了一三九億的疫苗預算,紓困四點○又增加了二六七多億,結果是疫苗短缺;民間團體捐贈疫苗讓政府省了一五○億,政府卻為了面子,前擋後搶,先卡後通,還有臉說是全程協助,讓國人見識到「有政府,會吹牛」的本事。消費者可對無良店家要求退費,對於這個疫苗政策無能失職的政府,納稅人也當有權要求退稅至少六百億。
(本文刊於2021年7月26日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