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5月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波及各行各業正常活動,尤其稍早之前長達兩個半月三級防疫警戒期間,許多商業受到管制被迫調整交易模式,甚至暫停營業,導致內需消費急劇萎縮。不過,在歐美景氣復甦需求劇增、新興商機持續活絡等利多因素下,從外銷訂單屢刷紀錄、出口貿易持續成長,至台商回流投資熱絡、台股指數再創新高,均呈現頗亮麗的經濟數據。
在上述春燕喜訊頻傳的加持下,6月17日中央銀行預測,今年
台灣經濟成長可以達到5.08%,較3月增加0.55%之後,8月13日主計總處更進一步將今年經濟成長預測上調至5.88%,較6月初的5.46%上調0.42%,創下11年來新高。此外,國內外經濟預測機構無不樂觀展望台灣經濟,先後將成長估值上調至坐五望六。這些頗亮麗的數據,讓政府高層再三宣揚,台灣經濟為過去20年來最佳表現,甚至超過亞太其他小龍。
不過,令人擔憂的是,在台灣經濟亮麗表現的背後,卻又難掩近一年多來,尤其在疫情干擾下極易被忽略、卻又可能衝擊經濟成長動能的社會危機。這些現象包括以下幾個問題。
經濟成長難掩就業隱憂
其一,勞動市場結構呈現劇變。去年
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各國在經濟受到波及的同時,首當其衝的是,勞動市場呈現型態轉變與需求衰退同時共伴現象。台灣亦不例外,部分受到疫情干擾的產業景氣持續低迷,許多以內需為主的廠商,尤其中小企業因疫情危機及業務萎縮,而被迫調整工作模式或減少雇用,造成
失業人數不斷增加;特別是過去兩個半月以來的三級防疫警戒,導致勞動市場嚴重衰退。其中,
失業率上升至6月的4.80%,創下2014年以來新高;相對每周工作不足35小時的低工時就業人數,提高至6月的98萬人,是此項統計以來的最高。再者,實施無薪假人數更是達到8月上旬的56,687人,創下史上新高。
其二,青年職涯發展受到衝擊。國際
勞工組織(ILO)除了於定期監測報告中指出,必須重視青年職涯發展問題之外,在新冠疫情爆發初期時再度示警,全球恐將因疫情擴散,而使得各國青年職涯發展受到影響。台灣亦是如此,近年隨著產業結構轉型,加上就業型態調整,讓畢業初入社會的青年職涯發展所面對的挑戰,較之以往益發嚴峻。其中,部分青年因不易就業而放棄尋覓工作機會,甚至選擇延畢,或宅在家中啃老等逃避就業心態,久之極有可能淪為長期失業,進而不斷蔓延呈現「封鎖世代(lockdown generation)」現象。
貧富差距撕裂社會和諧
其三,勞工難享經濟成長果實。依據2020年12月主計總處所公布的資料顯示,雖2019年受僱員工薪資中位數49.8萬元、平均數64.4萬元,皆較2018年分別增加1.6%及2.4%;但中位數與平均數的差距14.6萬元,卻又較2018年的13.9萬元上升,而且中位數對平均數之比值為0.77,更是較2013年的0.81下降,呈現高薪者薪資成長速度超過
低薪者的現象。這些數據除了說明,高、低薪勞工存在所得分配不均逐漸擴大之外,反映現行租稅法規朝向資方傾斜,使得受僱員工並未分享到經濟成長的果實。
其四,家庭財富結構嚴重失衡。依據7月5日財政部所公布的《2019年度綜合所得稅申報初步核定統計專冊》,雖其統計並不包括政府移轉支出補助、免稅所得或分離課稅等資料,僅作所得參考;但若以上述綜合所得稅加計分開計稅股利所得,在20分位統計中,最高5%家庭平均所得的507.8萬元,與最低5%的3.9萬元之差距,從2017年的111倍、2018年122倍,擴大至2019年的130倍,高達130.2倍。再者,稍早之前瑞士信貸集團在公布的最新報告中指出,未來5年內,台灣在百萬美元人數不斷增加的同時,其中前1%富豪所掌握的財富占比達到28%,躍居亞洲第二。從上述資料統計可以發現,台灣家庭財富結構已經從中產階級逐漸減少的「M型」化,轉型為集中少數高端所得的「L型」化,正在陷入嚴重失衡。
疫情轉緩卻不易「淨零」
雖無法否認今年台灣經濟表現頗為亮麗,但在此同時我們關心的是,這場與全球人類生存大戰的新冠肺炎病毒,並未因各國接種疫苗而有所緩和,反而變異株種不斷衍生,呈現升溫復燃現象。觀察各國疫情的發展變化,皆是經疫情高峰、平緩之後,再掀起一波重疫、升溫,讓社會在短期內難以擺脫疫情的威脅。此一情境說明,在疫情轉為緩和,卻又不易達「淨零」的地步下,其對未來社會的威脅,根本無法掉以輕心。
儘管明天太陽依舊從東昇起,然而筆者認為,政府高層與其大幅宣揚台灣經濟表現亮麗,不如認真思考疫情在短期內不易結束,除了必須建立更具有韌性的經濟安全架構之外,需要聚焦針對近年來極易被忽略、卻又可能衝擊經濟成長動能的社會隱憂,研擬更超前部署的社會安定政策。如果始終高喊台灣尊嚴和價值,陷入自我催眠或自我感覺良好,卻又忽略這些社會危機對未來台灣經濟的威脅,屆時恐將追悔莫及。
(本文刊於2021年9月1日觀察月刊第97期)